|
蒙尘明珠 重现江湖(全本) ——海内外众多知名学者鼎力支持司马翎武侠作品出版
【文后附:司马翎作品推荐人名单(含称谓或职务)】
武侠小说应不应被认可,向来存在争议。褒之者,将其捧上天;贬之者,则对其嗤之以鼻。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武侠小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 近日,由章培恒、宁宗一、孔庆东、陈墨、刘国辉、龚鹏程、林保淳、叶洪生、姜丰年、吴宏一、黄玉郎、王德威、贡三元等海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精英名流署名推荐的台湾武侠第一把交椅司马翎小说隆重出版,这一空前盛事有望在中国大陆武侠出版史书上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套司马翎作品集由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章培恒撰写总序,先期推出的三部代表作《帝疆争雄记》《纤手驭龙》《剑海鹰扬》分别由台湾“中华武侠文学学会”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龚鹏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宁宗一,著名武侠研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撰文导读。推荐阵容可谓强大无比,推荐之力可谓强劲厚重。 面对这些专家学者如此倾注全力地支持司马翎小说的出版,有相当数量的人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疑问:司马翎究竟是哪个“级别”的武侠小说家?倘若极有“高度”,那么他与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等武侠大家相比,又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的作品既然这样有价值,又为何至今不为人所熟知,以致被尘封在历史中?
司马翎蒙尘原因 司马翎是与金庸、梁羽生同时代的台湾武侠巨擘,他的武侠创作全盛期从1958年开始,至1971年结束,期间发表作品三十余部,在当时台湾受到热烈欢迎,一致公认他为武侠“新派领袖”,许多武侠小说家都把司马翎作品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武库”。 然而从1971年开始,司马翎改行经商,停止了武侠小说的集中创作,不久,长期出版司马翎作品的真善美出版社创办人宋今人先生因年事已高,精力渐衰,当时又无人承继家业,宋先生遂撰“告别武侠”一文,宣布不再出版武侠小说,之前出版的司马翎作品发行量也渐渐减少,于是司马翎作品的出版发行就呈现出微弱无力的局面。更糟糕的是,当时正值台湾武侠小说出版界极其混乱时期,司马翎之名不断被冒用,许多伪作、次品赫然署着司马翎的名字,给人极坏的印象。司马翎本人的作品也不断被篡改书名,非法出版。 最糟糕的是,司马翎于1989年不幸盛年早逝,更加无人维护其作,结果其名被疯狂冒用,其作被挤压掩埋。 另外,当时在台湾,金庸作品是被禁的,于是就有非法书商署着假名或当时台湾本地武侠作家的名字出版金庸作品。其中,司马翎的名字是被用得最多的,而当时竟无人怀疑此事,都认为那就是司马翎的作品,认为司马翎完全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武侠小说来。1979年,金庸作品在台湾解禁,金庸本人极其正式地授权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反复公布作品名称。人们发现之前许多署着“司马翎”之名的作品都被正名为“金庸”之作(这些经金庸本人正名的作品自然是属于应被正名之列的金庸真品),于是人们似乎“恍然大悟”,得到一个印象,那就是“司马翎即是金庸”,这样一来,大家只认金庸,而司马翎之名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为人所熟知,最终没能取得应有的认可。 与之相对照,大陆这边司马翎作品出版的情况同样很凄惨,曾有多家出版社署着“吉龙”、“占龙”、“巨龙生”、“全庸”等迷乱读者眼球的名字出版司马翎作品,甚至干脆署上“古龙”、“卧龙生”、“黄易”、“金庸”的名字。针对这种混乱情况,又无人出来系统地、强有力地维护司马翎其名其书,致使读者脑海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司马翎武侠小说”这一概念。 上述各方面原因集中到一起,司马翎小说终至“蒙尘”。
司马翎的高度 有论者称金庸与司马翎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实际上,金庸也很喜欢读司马翎的小说,他曾说常在乘飞机的旅途中携带司马翎的武侠旧作欣赏一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