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帽农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龙八部》导读

[复制链接]

198

主题

1935

帖子

1935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19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148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21#
发表于 2019-5-3 15:44:57 | 只看该作者
尚心肠好,他不会在那样的场合站出来下棋、而救段延庆;(3)若非小和
尚胆儿怯,又不会闭着眼睛瞎下一子;(4)若非瞎下一子,他怎能往破解
珍珑的路上走出这关键性的一步?(5)若非他救了段延庆,而段延庆心存
感激,且恰恰是棋力高,又会隐语传音,凭虚竹小和尚的棋力,如何能解
得开珍珑?(6)若非玄难等人在侧,虚竹怎会如此听话,不仅棋照下,而
且门照进,终于走出了人生的关键的一步?(7)若非他老实交待,逍遥子
以为是天意,不然又怎会将毕生功力传给这位貌丑智低人又固执的小和
尚?(8)而这一段故事,又恰好是一个寓言:善有善报。世事虽云无常,
人生终有报应。这一珍珑本来就是一个寓言:它“变幻百端,因人而施,
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之败,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
慕容复之失,由于势若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段延庆生
平第一恨事,乃是残废之后,不得不抛开本门正宗武功,改习旁门左道的
邪术,一到全神贯注之时,外魔入侵,竟尔心神荡漾,难以自制。”——
这才有虚竹心怀慈悲、下棋救人的事发生,由于他志在救人,心无牵系,
不着意胜败生死,才最终能“置于死地而后生”,解开了这一珍珑,完成
了传奇故事、人生转折及一个深刻的寓言。以上三个三位一体的结构,从“天下”之大,到“珍珑”之微,都写到
了,这正是本书的“结构——功能”所在:世事如棋,奇也是真,江山江
湖原是一体,所有的人与事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寓言世界。
三   题旨
有的读者会说, 你讲的 “结构——功能” 到底是什么鬼东西?话没说完,
怎么就换了一个题目?——题目虽是换了,话还要接着上面的话头来说,
即《天龙八部》的结构,有着一定的寓言性质,这正是小说结构的功能、
意义,而又正是小说创作的题旨,即它的主题思想。
我们又要回到“释名”中来,对“天龙八部”这一书名重加考虑。笔者
在点评中已提及,我们没必要在考证“天龙八部”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上
花费太多的脑筋。或许天山灵鹫宫是“天”;大理段氏王朝是“龙”(大
理又有“天龙寺”);或许“天下第一恶人段延庆是“天”(因为他“不
乐本座”);天山童姥是“龙”(因为她住灵鹫宫而又童身姥齿);修罗
刀秦红棉似“夜叉”(厉害);王夫人似“乾达婆”(爱养花,弄香气);
钟万仇、甘宝宝夫妇似“阿修罗”(男的极丑而女的极美,男极妒而生血
光之灾);无恶不做叶二娘似“迦喽罗”(每天吃一童子);阮星竹似“紧
那罗”(善于歌舞);康敏(马夫人)则似“摩呼逻迦”(人身而蛇头,
自恋又冷血)……且不说“似”未必“是”,即使考证出来了,也无多大
的意义。
这是因为,本书中所有的人物,都生活在“天龙八部”的世界之中。所
有的人物,都有“天龙八部”的特性或影响。说穿了,“天龙八部”的真
义,就是——非人。
《天龙八部》所写,看似人的世界;其实又是非人的世界,因为在这一
世界中,没有什么人过得真正的幸福而快乐。相反,正如陈世骧先生所说,
在这一世界中: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例如段誉,他遇上了第一个美丽少女钟灵,是他的同父异母妹妹;他遇
上并答应要娶她为妻的又一个少女木婉清,又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妹妹;他
如痴如醉地爱着的王语嫣,还是他的同父异父妹妹……要么,他不能娶王
语嫣为妻;要么,他只有承认“天下第一恶人”是他的生父:唯一的“解
脱”之法,居然是其母刀白凤的另一桩“情孽”,命运对段誉是何等的不
公!
萧峰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当丐帮帮主当得好好的,却被人反叛;刚刚平
息,又生出一折,说他是契丹人,是“辽狗”,从而从当世英雄,变成了
武林公敌;继而他去追查身世之秘,反惹得父、母、师等人的惨死,而他

208

主题

1807

帖子

1807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25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25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22#
发表于 2019-5-3 15:45:42 | 只看该作者
“岳老二”;别人说他“不恶”,他反而将人脖子扭断。
(6)大轮明王鸠摩智道貌岸然,名高艺精,满口佛法,舌绽莲花,但
一生又贪又嗔又痴,内心五毒俱全,与其外表及其“公众形象”殊不相称。
因为他是佛门高僧,因而有更大的典型意义。
(7)马夫人康敏,也是一个特殊的典型,她不完全是情痴情怨,而是
情嗔情怒,更主要的还是天性凉薄,贪婪无度,是极端的“自恋”及“自
私”的典型。凡她得不到的东西,她都要毁掉;凡她看不顺眼的东西,也
同样要毁去。所以她不但杀夫、害情人,还要害与她不相干的萧峰,只因
萧峰没正眼看过她一回!此人与王夫人、木红棉等不可同日而语,须另当
别论。
(8)书中的阿紫是又一种典型,她又嗔又痴,以作恶取乐,有如天生
的邪恶,难怪给金庸代笔的倪匡要弄瞎她的眼睛。
(9)包不同爱出风头,心眼其实不坏,对主公慕容复更是忠心耿耿,
而且还保持大节不亏,但此人好辩成性,好发“妄语”,且不分敌我友,
都要“非也,非也”一通,令人哭笑不得,其实这也是一种病态。
(10)江南一阵风风波恶是好斗成性。此人并无血海深恨,也非一味嗔
怒,只因天性好斗,因而不惜生命,越凶险越有兴,越奇异越有趣,冲锋
在前,惹事生非当然就免不了,与包不同一样,这也是(另一种)病态。
《天龙八部》一书中所写的人欲本能,当然都不是用现实主义的笔法,
而是将人性的弱点及病态,加以集中、夸张、放大,乃至于变形地表现出
来。如“函谷八友”,各痴一艺,写得虽是篇幅不长,但却让人惕然生惧。
而少林寺中的那位管菜园的劣僧缘根,也在极短的篇幅中将人类的劣根性
表露无遗。
因为是人欲本能的象征,所以一方面出奇,一方面深入,使这部书让人
叹为观止。
前述的“冤、孽”,正是由这些欲望、本能造成,而且冤冤相报,孽孽
相连,形成了一张奇异的关系网络,组成“非人的世界”。而将正常的人
也变成“非人”。写到这一层,《天龙八部》一书的题旨,自然又深了一
层。
再深入一层,我们就能抓住小说的命意及题旨了。 那就是 “超度”与 “点
化”。
金庸创造这样一个“天龙八部”的“非人”的世界,并探出了这一世界
形成的原因,自不仅是因为“好奇”而已,而是要以此“点化”世人,当
然首先就是要“超度”书中的人物。
《天龙八部》的第五卷书,在结构上是总束全书的,如前所述,是盆景
的底座。而在叙事上,则又是“点题”之卷,从书中的每一个人的“结局”
中,让人受到震动和启发。
佛家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到了《天
龙八部》的第五卷书,“报应”的时候终于到了。——
慕容博的“王霸雄图”与萧远山的“血海深恨”在那个无名老僧——你
叫他是“佛的化身”也无不可——的点化、治疗之下,终于同时幻灭,归于光大,阴阳互济,相视一笑了前怨。
那位又贪又嗔又痴的西域高僧、吐蕃国师、大轮明王鸠摩智的结局更是
奇特:
他武功佛学,智计才略,莫不雄长西域,冠冕当时,怎知竟会葬身于污泥之中。人
孰无死?然如此死法,实在太不光采。佛家观此身犹似臭皮囊,色无常,无常是苦,此身
非我,须当厌离,这些最基本的佛学道理,鸠摩智登坛说法之时,自然妙慧明辩,说来头
头是道,听者无不欢喜赞叹。但此刻身入枯井,顶压巨岩,口含烂泥,与法坛上檀香高烧,
舌灿莲花的情境毕竟大不相同,什么涅盘后的常乐我净,自在无碍,尽数抛到了受想行识
之外,但觉五蕴皆实,心有挂碍,生大恐怖,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不得渡此泥井之苦
厄矣。
想到悲伤之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第45回)
鸠摩智半晌不语,又暗一运气,确知数十年的艰辛修为已然废于一旦。他原是个大
智大慧之人,佛学修为亦是十分睿深,只因练了武功,好胜之心日胜,向佛之心日淡,至

205

主题

1839

帖子

1839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62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57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23#
发表于 2019-5-3 15:46:31 | 只看该作者
有今日之事。他坐在污泥之中,猛然省起: “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
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
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他回顾数十年来的所作所为,额头汗水涔
涔而下,又是惭愧,又是伤心。……(第46回)
这位西域高僧,终于在武功内力尽失之时,在枯井底污泥处,在死亡的
恐惧中,找回了真我,也找回了真理。最后恍然大悟,真正地成了一代高
僧,为佛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化戾气为祥和,正是本书的宗旨。
其他人物,如玄慈、叶二娘终于为自己的情孽与嗔怨而一死解脱;段正
淳风流一生,最终与他心爱的女人死在了一起;妙的是,段正淳的“报应”
不仅是为情而死,而且是他的夫人对他的报复,他唯一的儿子,居然是段
延庆所生。段延庆一生梦想复辟,终究好梦难圆,而落下了一世的骂名,
只因心中尚存一丝人性的光明,不忘“观世音”的恩德,不忍杀不肯认他
为父的儿子,最终飘然远去,也算得上是一种最好的结局了。丁春秋一生
喜好阿谀奉承,最后却在自己招来的徒子徒孙的痛骂声中,身中生死符,
弄得不能生,亦不能死,到少林寺中度其余生去了。阿紫与游坦之,也先
后跳崖,去追寻其一生最大的美梦,对于他们而言,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最
好的结局了吧。
最妙的是,在小说的最后,交待了慕容复坐在离大理不远的一座坟头
上,演其“登基”之戏,做其皇帝之梦。这一结局,一方面是表明此人迷
梦不醒,迷而至痴至疯,这也是他必然的结局;另一方面则是,此人不死,
还在做皇帝之梦,世间的冤孽尚不能就此了结,只要有人还在坟头上做戏,
世间恐怕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四   题旨——意义
看到这个标题,一定有人感到奇怪,前面所说的题旨,难道不是本书的
意义吗?又何来“题旨——意义”一说,是不是故弄玄虚?
当然不是故弄玄虚。题旨是题旨,是作者主观的设计和隐喻;意义是意义,是小说客观的蕴藏。当然这种意义也非完全脱离其题旨而存在的,所
以只有说“题旨——意义”,这才合适。——小说的题旨,我们已经说了,
是佛学的寓言,即“冤孽与超度”。但小说的思想及其审美意义,却不止
于此。
如若将 《天龙八部》 一书仅仅当成一部佛教哲学经典的演绎、 寓言来看,
那还不能真正领会它的妙谛。
《天龙八部》写到第48回,即写到段誉在了解自己的身世真相之后,
回到大理,继承王位;保定帝出家,并教导段誉,做皇帝一是要爱民,二
是要纳谏,千万不可在年老之时,自恃聪明,于国事妄作更张,更不可对
邻国擅用刀兵,到此即可结束了。做为一个“写云南大理国”的故事,从
段誉离家走江湖开头,又以段誉归家做皇帝告终,正好是完整的;再则,
作为一部佛学演绎之书,写到大理保定帝避位出家为僧,亦可以算是完满
了。
可是作者又写了第49、第 50 两回。而且,在第 49 回的开始,似乎换
了一副笔法,写大宋皇宫中太皇太后高氏病危,及宋哲宗赵煦迫不及待地
要自做主张、变法图强。这一段完全是史笔,写的是史实,与原书中的人
物及情节,似乎并不相干。
或许,作者只是为了章回的整齐,写这最后两回,正好是50回,每卷
10回,整齐划一。
但不论怎样,有了这最后两回,无疑使小说更加完整(交待了萧峰、虚
竹的结局),更主要的是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再度升华。——如果说此前的
故事,还只是“冤孽与超度”,即不脱佛家之旨,属于古典文化传统思想
范畴;有了这最后的两回书,则使小说的主题提升到现代意识的崭新层面,
即完成了国际主义、和平主义及人道主义的新的主题。
如果说在此之前,萧峰等人还不过是一般的江湖侠士及武林豪杰,而有

192

主题

1954

帖子

1954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31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63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24#
发表于 2019-5-3 15:47:27 | 只看该作者
了这两回书之后,萧峰就升华为和平主义及人道主义的真正的人类英雄。
书中的萧峰,原先以为自己是汉人,所以在辽宋冲突之中,明确地站在
汉人的立场上,率领丐帮英雄为保家卫国而战斗,与辽国为敌,立下奇功。
后来突然逆转,萧峰原是契丹人,而中原武林反以他为敌,不仅不让他再
做丐帮之主,还逼得他在中原已无立身之地。他只有回归自己的祖国,做
了南院大王,握有兵权。这时,若按阿紫之意,以及他的父亲萧远山的传
统做法,他完全可以,甚至“应该”率领辽兵南下复仇,将宋人江湖及其
江山打得落花流水。但萧峰却没这样做,甚至,在耶律洪基逼他率兵南下,
并封他为宋王兼平南大元帅时,他反而想要挂印而去;后来被囚,仍然不
改初衷;再后来被救,他更是为辽宋两国罢兵而立下殊勋,不惜“欺君犯
上”,得罪结义兄弟兼辽国之主耶律洪基,最后他只得自杀以全忠义。
萧峰的自杀,使很多人不理解。耶律洪基就想不通: “他到底于我大辽
是有功还是有过?他苦苦劝我不可伐宋,到底是为了宋人还是为了契丹?
他和我结义为兄弟,始终对我忠心耿耿,今日自尽于雁门关前,自然决不
是贪图南朝的功名富贵,那……那却是为什么?”——当场的宋人英雄,
更是难以理解: “乔帮主果真是契丹人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帮助大宋?”
“两国罢兵,他成了排难解纷的大功臣,却用不着自寻短见啊”……众人
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想来说去,均是不知所云。
这是书中最惊人的一笔。所有的奇异加在一起,也不致于有这件事那么让人震惊。萧峰之死,成了所有读者心中的最大悲痛。
他之所以要死,是因为他是契丹人,他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他也愿意
对耶律洪基皇帝尽忠,对结义兄长尽义;然而,他又是一位真正的人类英
雄,他同样热爱全人类,不分民族、国别。在民族冲突中,他不想成为民
族的罪人及国家的罪臣,更不忍看到生灵涂炭。所以,他先公后私,先人
类后民族,先民族后朝廷,先朝廷后兄弟。最终只有牺牲自己,才能平息
所有的波澜。更深一层,我们也要看到,在那样的时代,萧峰这样的超越
国家界限的国际主义者,超越民族仇恨的和平主义者,及超越历史的人道
主义者,的确难以被人理解,亦难生存于世。所以唯有一死,以助作者完
成一个更深刻的寓言。
萧峰劝辽王罢兵,并牺牲自我,固然是由于他的“君子一诺” (他曾发
誓不杀汉人,但其实他后来在聚贤庄还是杀了汉人);也是由于他虽是契
丹人,但却生长于大宋,是以既爱契丹,亦爱大宋;既有契丹人的英勇,
又有汉人的仁义心肠;但再进一层,还是因为他有这种“双重国籍”的特
殊身份,站在雁门关的交界处、国境线、制高点上,听到了宋人骂辽人为
“辽狗”,辽人骂汉人为“宋猪”;看到了两边的官兵一样的“打草谷”,
一样的残害百姓,一样地把人不当人,从而成了真正的“猪狗”……这使
他真正地悟到了“人之为人”的真谛,也使他真正地超越了民族的立场及
偏见。
书中有一段话,最能表现萧峰的思想境界,那就是,慕容博要与萧峰父
子谈一笔“交易”,用他的命,换萧峰侵宋,说得萧远山都有些动心了,
然而萧峰却不答应。他说“杀母之仇,岂可当做买卖交易?此仇能报便报,
如不能报,则我父子毕命于此便了。这等肮脏之事,岂是我萧氏父子所屑
为?”——这也许还只表明了他的英雄气慨,还有一段——“你可曾见过
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的情景?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
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第43回)上
面这段话,是萧峰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少林寺无名老僧夸他“宅心仁善,
如此以天下苍生为念,当真是菩萨心肠”,说得固然也对,即萧峰仍在“佛

205

主题

1808

帖子

1808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46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3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25#
发表于 2019-5-3 15:48:16 | 只看该作者
家精神”的范畴之内。
但,我们若从金庸小说创作的历程来看, 《天龙八部》无疑是对前此小
说主题思想的一种超越。——以前的书,都是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主
题的。无论是郭靖、杨过、张无忌或是陈家洛、袁承志、胡斐,都是汉人
英雄,都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都愿为此而奋斗和牺牲,这当然也了不起。
但萧峰更了不起,他也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却又能更上层楼,以天下苍
生为念,表现出国际主义及和平主义的精神。——这只要听一听书中辽兵
的欢呼,和宋人的感叹,就能明白它比民族、爱国、战斗、牺牲,具有更
崇高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现代意识借佛之形式来表现。
自从写出萧峰这样一个非汉人的大英雄, 金庸的小说创作才真正说得上
是超越了武侠小说的传统和极限;超越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局限,以现代
人的深刻思想,对传统进行成功的改造,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现代的
伟大的人类精神。
是以,有人称《天龙八部》是佛家宏旨,也有人称之为现代精神,其实
是二者的成功的结合,且不露痕迹。有了这两回书,《天龙八部》更接近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
有人说,它就是中国式的《战争与和平》,因为在此之前的中国文学史上,
不论是雅、是俗,都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描写战争而又超越战争的大仁慈、
大悲悯的文学巨著。
而且,它不仅描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同时还写了同
一国家、同一民族之内的帮派之间、集团之间的战争;更深入到人性深层,
描写人与自我、理智与欲望本能的更为残酷的战争。
作者通过传奇的情节,夸张的人物形象,以深刻的笔法,揭露了人性的
奥秘,及其人类种种变态与疯狂的心理和性格,给人类提供了一面独特的、
明亮的镜子,照见人类灵魂世界,反应人类生存的痛苦和悲哀。——说到
镜子,我们不禁想到本书的第24回中,借阿紫之手,给马夫人康敏提供的
一面镜子:“马夫人往镜中看去,只见一张满是血污尘土的脸,惶急、凶
狠、恶毒、怨恨、痛楚、恼怒,种种丑恶之情,尽集于眉目唇鼻之间,哪
里还是从前那个俏生生、娇怯怯、惹人爱怜的美貌佳人?她睁大了双目,
再也合不拢来。她一生自负美貌,可是在临死之前,却在镜中见到了自己
这般丑陋的模样。”——这与其说是她的外形,更不如说是她的灵魂的形
象。
《天龙八部》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描写了残酷与恐怖,更在于它的怜
悯和慈悲。你可以看成是佛之音旨,更可以看到人道主义的伟大胸怀。
自《神雕侠侣》一书中写到北丐洪七公、西毒欧阳锋这一正一邪的终身
仇敌,在华山之颠相拥、大笑而逝,金庸小说的思想深度便进了一层。不
再仅仅平面地描写人间的正邪善恶,肤浅地表现好人与坏人的故事,而是
深入到人性的深沉隐秘的世界中去,表现“天使与魔鬼一体”的真实的人
性内容。《天龙八部》正是这样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本书作者的立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正邪善恶,人物形象不再黑白分
明。而是对所有的人——包括“四大恶人”,以及慕容博、萧远山、游坦
之、阿紫、王夫人、木红棉、甘宝宝、阮星竹、玄慈……等等恶人、做恶
事的人、犯错误的人,给予伟大的同情与怜悯。甚至连鸠摩这样的坏蛋,
阿紫这样的邪恶之花,也一样给他们出路,让他们感悟,或写出他们天性
中仅剩的一点人性的光亮,让他们生得心安,死得其所。
这样的思想境界,绝非一般的武侠小说所具有。一般的武侠小说,常常
是为血腥而血腥,为残酷而残酷,迎合低级趣味,培养嗜血的魔性,让人
目不忍睹。
《天龙八部》充分地表现了人道主义的同情与怜悯,却又并不混淆是
非,善恶不分,更不会颠倒黑白。——不少人误以为金庸正邪不分,善恶
不明,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其实,只要看一看本书的第五卷,看

193

主题

1860

帖子

1860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75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67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26#
发表于 2019-5-3 15:48:51 | 只看该作者
一看书中各色人等的结局和下场便可明白。
同样是死亡,康敏之死,使人及她自己看到的是灵魂的丑恶;段正淳及
他的女人们之死让人感伤;玄慈、叶二娘之死让人震动;阿紫、游坦之之
死让人同情;萧峰之死更让人悲痛和崇敬。……死亡虽是人类的同一归宿,
但它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格及人的一生,作者在这方面的艺术分寸的把
握,非常的准确而细致。
如何区分佛家宗旨、精神与人道主义的情怀、思想?这是我们要讨论的
最后一个问题。不排斥这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乃至很大的共同性。众生平等之佛家理
念,与人人平等的现代人文精神,就难以截然区分。佛家的慈悲怜悯,与
现代人文精神也血脉相通。重要的区别,在于出世与入世之分,厌世与爱
世之分,及否定人性与肯定人性之分(或全盘否定与部分肯定之分)。
也许我们能在虚竹这一形象及其人生经历中找到最好的例证。
虚竹是一心一意想当和尚,一心一意坚守佛门之戒,但他遭遇不幸,碰
到了阿紫,又碰到了天山童姥,让他一一破戒:荤戒、酒戒、淫戒、杀生
之戒、自杀之戒……一一都犯了。但,那些都不能认真算数,是因为受到
外界的欺骗或压力,不得不如此,或是无意中如此,并非虚竹本人之愿。
唯一让虚竹自己犯戒、抵挡不住的,是所谓“世间第一大诱惑”,即男
女之欲。终于,在那黑暗的冰窖中,虚竹不由自主,与“梦姑”男欢女爱。
这产生了两个影响,一是虚竹不再忌荤、忌酒;二是从此心中有了“她”。
因而后来有在灵鹫宫中,与段誉“同病相怜”,醉酒、谈情、结拜一幕戏。
虚竹因此而终于被逐出少林寺,离开佛门。
但,他的人格形象,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作者还为他安排了——出人意
料地——与“梦姑”重会,并结为夫妻的美妙结局,这显然不符合佛家宗
旨,但却符合人道主义精神。而这正是本书超越佛家精神局限的最好的例
证。
再回过头来看段誉。他也算得上是佛门俗家弟子,自幼相信佛道,并因
真正地信佛,而不愿意学习杀人的武功,以至于离家出走。他在江湖中的
遭遇十分奇特,但很少违背佛家宗旨,只有对王语嫣的痴情,却是用任何
佛理也无法“解脱”。他的痴情虽然受尽了别人的奚落与鄙视,自己也无
数次反省和自责,作者也时常调侃和幽默。但,在大的关节处,作者对段
誉的痴情,却显然抱着同情和尊敬的态度,并为他大开绿灯,使之获得圆
满的结局。一是让王语嫣在枯井底、污泥处回心转意,离开无情的慕容复,
而投入深情的段誉的怀抱;二是让段誉成为段延庆的儿子,以便绕过乱伦
的深渊。作者之所以如此,正是其明确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佛家讲贪、
嗔、痴是“三毒”,自然包括“痴情”;佛家要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
无不包括“戒色”,但段誉这位佛家子弟却能痴情而不造孽,好色而获认
可,无疑是拜人道主义思想所赐。
萧峰的师父玄苦虽然是少林寺的高僧,但玄苦只教武功,不教佛学,所
以萧峰始终是俗世的英雄。他的思想境界虽然无疑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
响,但其最后的升华,却是作者的一种有分寸的“提拔”。对此,我们在
前文中已做过分析,不须再说。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即从肯定人的个性、尊严、利益的角度,从自由、
平等、博爱的角度,我们能在《天龙八部》中看到更丰富、更新颖的思想
内容,这未必是小说的题旨,但却无疑是它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更能说明《天龙八部》的妙处及其艺术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