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各位侠友一份武学科普贴,希望对武功描写有帮助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1954

帖子

1954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31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63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15:2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内劲:
武道中各种攻防动作的力量,被称为「内劲」,又称「气劲」或「内力」。因为这些特有名词,「内劲」常遭坊间传说神化,被想像成为体力以外的一种特殊能量,能够积存在修练者体内,更夸张的甚至形容「内劲」可发放体外遥距伤人,又或传输转嫁他人身体…… 种种说法,其实皆属讹误不实。
其实武者一切身体操作,依靠的仍旧是肌肉筋骨产生之动能,与寻常人的作息活动并无根本差异。
分别在於质素。武者的动作所以能发挥超乎常人的速度与力量,实乃身体筋圞肉极高度协调的结果。比方最简单一个出拳动作,力从地起,自足腿蹬地,往上到腰圞肢旋转、肩臂伸展、手腕扭旋,以至最后拳指握紧贯力,力量从一个关节传递到下一个关节,假如协调完美,则无半点流失,兼且每一关节的力量更充份加乘上去,到最后贯注於拳头,自然奇速奇猛,此种高度协调所产生的力量,即为「内劲」。相反常人挥拳不懂其理,即使一样踏腿转腰,但协调不良,肌肉的力量互相抵圞抗抵消,最后能传达到拳头的不足十之一二,仅是拙劣之力。
所以「内劲」仍是一种肌肉力。不懈锻鍊筋骨肌肉,乃是武者必修之课。仙风道骨或身体羸弱,却是能发千斤之力的世外高人--这不过又是坊间的想像而已。
观乎现代运动生理学,同样讲求肌肉协调产生最高表现,此与武道的「内劲」在本质上相同。但古代武道除了锻鍊身体操作,另方面又有各种秘法,增进脑部及神经的传输,把协调提升至更高境地,所产生之动作效率,今世之运动家难望项背。以前文燕小六所击出的一招「星追月」为例,其反应时间与瞬发起动的速度,已经相当於今世奥运顶尖短跑选手的起步爆发。但燕小六不必任何预备,不用培养精神集中,在无预兆的突发情况下,举手投足间已经做到(假若一击不中,还能够接连重复爆发),这又远超运动选手的能耐。而燕小六亦不过青城派一个中阶弟圞子而已。
「内劲」只是武道的最基础。至於其他更高等秘法,后文将再述及。

贰、先天真力:
武道上有所谓「先天真力」,是成为真正武者的基本资质。它并非甚麼神秘力量,说穿了就是近代一般人口圞中的「运动神经」,在科学上也就是指人体的神经元传导速度。
人体的神经元,在胚胎以至初生时已大致完全生成及发展,直至未成年之前虽然仍能作一定程度的锻鍊,但要达到武道所要求的高速度,主要还是先天决定。达标者在武道上就称为具有「先天真力」。虽没有正式的统计,但以青城派收徒的情况看,能够达标而由「山门弟圞子」升为「研修弟圞子」的人,百中难有一、二。
个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尤其是感官神经元及运动神经元,在武道上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敌时的观察及回应速度、攻防动作的肌肉协调、对复杂状况的判断及选择正确反应、动态视力及时机估计……等等,神经速度无一不是关键。武术形式和功圞法的锻鍊,能够把身体质素发挥至顶点,但无法填补先天的不足。
古人没有甚麼测量仪器,确定一个弟圞子是否拥有「先天真力」,当然只靠主观判断,而判断者本身当然也必须是「先天真力」的合格者。「先天真力」在一般正常的起居活动里看不出来,必然是经过一段时日的武道训练才能显然出其有无。这是何以武林门派大多都要设「山门弟圞子」这样的基础课程,以作甄选之用。
既是天生,当然也有遗传的可能。故而武林高手的后代,往往比较大机会产生出好手。
武林门派固然是靠日夕苦练和研究,以建立超凡的实力和地位,但他们同时也是上天挑选的群体,俨然是「握剑的贵族」。

叁、「气」、「意」、「神」:
传统武道之修练分为三等层次,分别为「气」、「意」、「神」。
「气」者,即为先前所说的「气劲贯发」,讲究身体肌肉的操作协调和神经的敏锐反应,纯是肉体上的功夫。古代无解剖医学,而身体动作往往要与呼xī配合,因此古人主观认为,劲力乃由「气」在体内运动产生,其实并无直接关系。

213

主题

1907

帖子

1907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14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132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沙发
发表于 2019-5-3 15:26:37 | 只看该作者

肆、 毫忽:
武道上有句谚语:「招无不破,惟快不破。」
高速,是击败对手最简单直接的法门,在战斗中能克制一切招术;而根据物理运动定律,力与加速度必成正比。一个「快」字,乃天下武者追求的第一要素。
武斗的世界是高速的世界;因此传统武道渐渐出现了一套对微细时间的计量概念,其中各单位如下:
古人以人体的脉搏跳动,以计算短促时间。成年男子歇息之际,脉搏跳动五次,称之为「分」;每「分」十取其一,称之为「秒」——「秒」就是禾上的细芒(古人通常借幼细之物,以比喻极短促的时间);每「秒」取其半,为之「毫」,「毫」是初生婴孩的幼细胎毛;「毫」取其半,为之「忽」,「忽」是蜘蛛吐出的最幼丝线;每「忽」十取其一,就是武道上最微细的时间单位,称为「曜炫」,「曜炫」乃是指稀微的星光,若隐若现的一闪。武道上有「曜炫之剑」一词,象徵了最快的神妙境界。
假如以现代方式换算:
一个正常健康的成年男子,休息时脉搏速率,通常为每分钟70-80次,「分」等於脉搏跳动五次,即大约相当於4秒;「秒」为「分」的十份之一,亦即等於现代的0.4秒;「毫」为半「秒」,即相当於0.2秒;「忽」为半「毫」,等於0.1秒;最短促的「曜炫」,为十份之一「忽」,相当於0.01秒。(脉搏速率因人而异,差别可以甚大,故以上为极粗略的计算。)
当然,古代并没有精密的时间计算器圞具,这些单位实际应用在武道上之时,是靠武者的主观感应和判断,但距离真实时间并不太远。
注意「毫」和「忽」这两个单位,计算法比较特别,皆是「取其半」。最短的「曜炫」只是一种理想的概念,大多数顶尖高手,其速度还是在於掌握「毫忽」。「取其半」表达的要义,其实是「比对手快半拍」,能够「涉入於敌人的拍子之间」,攻击其招与招连接的微细空隙,甚至一招将动未动的时机。这就是「以快破敌」的真谛。
从上面可见,武者决胜的时间差,往往在於十份一甚至百份一秒,跟现代顶尖运动竞技相当。其差别是:运动家之间的胜负,赌上的往往只是一块金牌;而古代武者则是生死之别。
伍、形功圞法:
前文说过武道境界有「气」、「意」、「神」三大阶段,而同时武者锻鍊的方向和范围亦有三种,是为「形」、「功」、「法」。
「形」就是「外形」,也即是一切动作招式。武者欲打出高水准的招式,别无捷径,就只有长年不断重复练习和修正动作,直至能够做到不用思考,随时准确完美的出招,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功」就是「功圞力」,包括了身体的基础力量(爆发力和耐力)、速度、协调性、平衡能力等;还有脑袋神经的功圞力,包括神经反应的速度、空间感、时机感等。另外亦有一些辅助的功圞法,例如眼目的视力锻鍊(尤其是动态视力和距离判断),听风辨位的能力,皮肤触觉等。
「法」为「心法」,包含上述两者以外,一切心理、思想与精神层面的锻鍊。
心法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是战术策略,比如虚招佯攻,走位游斗,故意露圞出空隙诱敌,又或直接连环进击正面硬碰;在应付不同身材、兵器、习性的敌人时,选择以长击短,或是以短入长;还有捉摸对手心理,虚实互变,从而迷惑甚至控圞制对方,种种策略,不一而足。正如精通兵法的将领能够以少胜多,武者即使招式和体力速度不如对手,如果擅用战术心法,以己之强,攻彼之弱,往往也能掌握克敌制胜的机会。
第二类心法,是锻鍊临敌时的心理精神状态。正如现代运动竞技,甚为重视和讲究「运动心理学」,乃因运动员心态,能够大幅影响出场的水准表现。武者冒著伤残甚至死亡的危险与人决斗,心理压力更百倍於运动员,如何顶著这种压力,保持冷静自如,是武道上必要的修练。是故武林有谚:「一胆二力三功夫」,正是此理。
日本武士道经典读本《叶隐》,开宗明义就说:「武士道者,死之谓也。」武道一如兵法,乃是死生之道,视死如归,死中求生,非寻常人所能,却是武者必要越过的关口。

209

主题

2341

帖子

2341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25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397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板凳
发表于 2019-5-3 15:27:23 | 只看该作者

陆、轻功:
武术上有所谓「轻功」,其实并不是如坊间想像的一种独立武功,而只是武道锻鍊功圞法的其中一环。
「轻功」其实不外乎步法与身法的修练,追求移步冲刺的速度、距离、灵活性,再辅以跳跃力(包括距离和高度),说穿了都是发挥双腿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的功夫,基本原理与现代运动的跑步跳跃无异。世上并没有如传说中能令身体变轻,甚至越空飞行的那种奇功存在。
移动的速度距离,本来就是技击的必要基础条件,故「轻功」可说是每个武者的必修课——例如本书前文里,八卦门杜焱风所使的八卦步法,或者荆裂踏墙登上屋顶,都属「轻功」范畴。
个别武者因为个人体质和门派的技术习惯不同,对「轻功」的重视程度当然亦有分别。例如身材细小,又或者专长用短兵器的,往往需要依靠步法速度和距离变化制胜,自然较重视「轻功」锻鍊;相反身高力雄的人,或者像擅用长兵器的峨嵋派武者,他们的战术往往是立稳阵地,以攻止攻,步法跳跃上的要求就比较低了,反而追求步势沉稳,坐马发力。
武道技击讲求全面的功圞力与技术,武者当然都不会专门去练「轻功」——就正如没有足球员会一味只练跑步一样。例外的是像邹泰这些专责刺探跟踪的武当派「首蛇道」弟圞子。因为前掌门公孙清最初设「首蛇道」,目的就不是为了用於武斗,部分弟圞子为此目的而牺牲,偏向於锻鍊「轻功」,其他技艺功圞力不免有所荒废。因为这种牺牲,他们武功上虽不如其他同门,在武当派内却仍受到很大的尊重。

柒、呼吸:
人体吸圞入空气的原理,乃是扩大胸腔内的空间,产生气压差异,使空气进入肺脏。其动作可分两种:一是「胸式呼吸」,就是以肋间的肌肉舒展和收缩,令肋骨和胸骨移动,左右扩张胸腔;二是「腹式呼吸」,就是将胸腔底下膈肌收缩,横隔膜向下沉,令胸腔上下增圞加空间。
凡练武者可说一律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胸式呼吸比较短浅,只有肺脏上半部的肺泡在作用,中下肺叶的大部份则未用到;相反腹式呼吸则充分利圞用到肺脏下部,吸氧量远较胸式为多,对於要求高能量的武道格斗自然更适合,而且长期来说可锻鍊肺活量,增进人体耐力。
二是胸式呼吸在吸气时,肋骨都向外浮起,绝对不堪敌人击打;相反腹式呼吸时胸肋无动作,可保持收缩坚实,比较能够抵受撞击。
三是胸式呼吸因为胸肋的活动,容易连带令两肩紧张缩起,违反了武术上「沉肩」的原则。肩部是手臂与躯体的连接处,如果肩头不充分下沉或拉长,从腿、腰、背、胸诸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则不能顺利传达到手臂拳头,而在肩处断掉了。只靠手臂而不靠全身,也就不成「发劲」,此乃武术的大忌。
四是腹式呼吸时,腹部动作令内里的脏器产生活动和按圞摩作用,长期习惯腹式呼吸可增进身体机能和新陈代谢,每吸一口气都是在锻鍊。
腹式呼吸也分作两种:「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前者吸气时肚腹向外凸出,后者则相反向内凹下,腹内的脏器向下压。武者多采用逆呼吸,因这种呼吸法最为充实,用圞力吐气时最能配合招式发劲。肚子向外凸出时比较松弛,不利发力,也易成对手击打的弱点。
下腹丹圞田处,正是整个人体重心所在。丹圞田充实,一切招式动作都更沉稳有力。古人没有解剖知识,故主观感觉下腹充实时,好像是把空气吸进了那儿,就是所谓「气沉丹圞田」。但古代武者非常专注於丹圞田的运用之道,「意守丹圞田」,亦非无科学根据。
捌、Fine motor skill(微细活动技巧):
武者间真实的生死决斗,尤其当使用利刃兵器时,往往数招里就分出胜负,过程时间其实颇短。有的人因此以为,武者只须锻鍊短促的爆发力,体能耐力并不重要,事实并非如此。
战斗非同一般的运动,因为其中涉及高度危险,以至死亡或严重受伤的威胁,而且往往是在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身陷战阵时,武者承受著不可想像的心理压力,而这压力又会严重影响身体状况。

207

主题

2054

帖子

2054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48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713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地板
发表于 2019-5-3 15:27:59 | 只看该作者
人突然面对危险的焦虑和压力,会令身体产生通称「战斗或逃走」(Fight or flight)的神经反应。这反应产生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生理变化,就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刺激心脏加速、呼吸急促、肌肉血管扩张等。这些自然生理反应,是为了令人体能对危险作出快速和强烈的应变(不论是战斗还是逃走),但同时也会在极短时间里消耗大量氧气和能量,令人很快疲倦虚弱。因此即使是很短促的打斗,其中所消耗的体能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当心跳急速和缺氧时,肢体的微细活动技巧(Fine motor skill)也会随之大降(例如长途赛跑后马上去穿针线,会发觉是非常困难的事),武术上一些要求精准协调和手眼配合的技巧,也就无从发挥。这是为何会看见,一些缺乏实战经验的武者,平日打套路招式巧妙,一到了真打就只能跟市井流氓挥拳殴斗无异,正是这个道理。
除非本身已经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否则就只能靠平日锻鍊去克服战斗心理与生理的影响。这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与人练习对打比试,尽量模拟真实的打斗,令自己习惯了战斗压力,渐渐减低甚至麻痹了心理的不良反应。第二是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耐力训练,这既加强心肺功能,将压力带来的生理影响抵销;也令身体和脑袋习惯在极疲劳状态下,仍能支持下去。
现代特种兵也有一种训练,是在长距离跑步后即时作实弹射击,正是利用跑步的疲劳,模拟战斗时的心理压力,由此更可知实战与体能的密切关系。

玖、内外门:
武谚有云:「手是两扇门」,武学上有所谓「内门」和「外门」的概念。内门一般是指敌人在攻击或防御时,伸出的手臂(有时也包括踏出的腿)内侧;外门则相反是指外侧。如果是兵器对打,因兵器是手的延伸,亦一样有内外门之分野。
对敌攻防时,双方肢体或兵器交接,不论是占取对方内门或外门,两者皆各有不同的优势,故能清楚分辨内外,各施以适当的战术技法,则胜算倍增。
当进占对方内门时,最明显的好处,自然是对手中门打开,人身正中线从眉心、咽喉、膻中到下阴等要害,都暴露在眼前最短的直线距离。而且对方桥手被你拒於外围,往往难以回守中央。从中破敌,威力大而简单直接。
相反当控制著对方外门时(身处对方一边肩头和手臂的外侧),优势则是以自己的正身对敌人侧翼。对方较远那一边手,被他自己身体所隔已经用不上,敌人等於侧身单手对我,我方只要专心压制较近那边手臂就可以了,双手对单手,先立不败之地。如能顺势压制肩头,配合步法,随时更绕抢到对方背后,优势也就更加明显。
要注意的是,战斗乃双方不停互动,内、外门并非牢固一成不变的方位,随两人移动而不停转移。内、外门亦可能互为克制∶己方入人内门同时,敌方亦可能正抢往你的外门施加压制,反之亦然。谁能取得优势,端视乎双方应变能力和转移路线的时机与速度。
特别要提一点∶徒手打斗或者用双兵器时,因为左右手皆可用,故两边都有内门和外门;但在单兵器场合,则内、外门更为明显,因为主要只使用一边手臂(例如敌人右手持刀时,其右侧为外门,左侧为内门)。

拾、一心二用:
双兵器比单兵器困难,这是自然不过之事,原因简单:绝大部份人都惯用一边手(称作「利手」),要练到双手各握刀剑而能同时灵活运用,殊为不易;即使本身在单兵器上已有一定造诣者,另一只手却要从头再学,并且习惯不同的发劲方向,又是个难关。
锻鍊双兵器第一阶段,就是左右手协调,双兵器不会互相阻碍碰击;并且要同时挥动,不可偏废,能够顺畅地以连绵不断的节奏出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阶段通常须练习很多预定的挥舞模式(即所谓「剑花」或「刀花」),使双手长期习惯同时而动。
到了第二阶段,就要练到一心二用,左右各做不同的攻防招术,所谓「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到此就能够随时左攻右防,或左防右攻,这样才真正开始将双兵器应用於实战之中。另外还要大量锻鍊左右变换移步之法,因为两手都握兵器的优胜之处,在於再无前锋手、后护手之分,左右两边架式一样,内门、外门可以随时交换(关於内外门概念,请阅上卷《大道阵剑堂讲义.其之二十二》)。如果没有灵活变化的步法,就不能尽用这些有利之处,故此武谚有云:「双刀看走」,原因在此。
这个一心二用的阶段,假如去到最高境界,双兵器更能同时应付不同方位的两个敌人,例如姚莲舟剑挑华山时,就以「太极双剑」同时对抗左右来敌。但这等境界讲求极高天赋方可能达到,头脑思考反应须异於常人,并非多数人能够练得成。
而双兵器的最后第三阶段,则是反过来二合为一,左右两柄兵刃,或攻守同时,或一起猛攻,或结合严守,或左虚攻右实打,或右破势左抢击,随机应变,如水银泻地,见隙即进,这样才真正做到双兵器互相加乘,威力何止两倍。双兵器的高手锻鍊至此,往往能以强力压制对手,不予其喘息之机,先立於不败之地。青城掌门何自圣的战法即为一例。
一般的双兵器,用的是左右一模一样;而要练好像「雌雄龙虎剑」这等左右形制、份量、用法、劲力差异甚大的双剑,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一旦练成,招式变化和战术又比一样的双兵器更多更奇,往往能够将威力推到更高的境地。


193

主题

1862

帖子

1862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75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74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5#
发表于 2019-5-3 15:28:54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赞

211

主题

2009

帖子

2009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41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683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6#
发表于 2019-5-3 15:29:45 | 只看该作者
            是从武道狂之诗那儿找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