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侠客史》

[复制链接]

226

主题

1859

帖子

1859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98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102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08:1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侠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的几千年中,都有无数的侠客活动在社会舞台上。直到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民间仍有侠客活动的踪迹。他们在人间作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举,匡扶正义,维持社会的良知,给人间带来一股浩荡的正气。他们以其非凡生命力的耀眼光辉流星般划过古代社会的黑暗夜空,留下了璀璨的异彩。
侠客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有“侠”、“游侠”、“任侠”、“剑士”、“剑客”、“义士”等。侠作为一种人的称谓,不是一种职业概念,不同于中国传统上讲的士农工商,没有人以行侠为生,侠也不是一种法定的身份Z侠只是社会舆论根据某些人行为的特征所赋予他们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1】
历史上对于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侠,认识是很不一致的,有些看法是相互矛盾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人是侠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在现存的史籍中,最早提到"侠”的是《韩非子•五蠹》篇,最早提出“侠客”一词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所谓“以武犯禁',就是以武为恃,违犯国家法令。他在《八说》篇中还指出:“人臣肆意陈欲曰侠”、“弃官宠交谓之有侠”。【2】这两句话前者是说,不把朝廷政令放在眼里,按自己的至性至情随心所欲的人是侠,后者是说,为了私人的交情、朋友的义气行事不顾人君任托之职命的人是侠。韩非子认为具备“以武犯禁”、“肆意陈欲”、“弃官宠交”这些特征的人就是侠。韩非子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把侠定性为犯上作乱为所欲为的人。视侠为祸害国家的五种害虫之一,主张坚决将其清除。韩非子对侠抱有偏见,他虽指出了侠的反封建秩序这一重要特征,但没有揭示出侠的本质。
后来司马迁为侠正名,他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用民间的道德观念来判定什么样的人为侠。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给侠下了一个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一定义指出侠有“言必信,行必果”、“巳诺必诚”的诚实守信的人格;具有“赴士之厄困”、“不 爱其躯”的自我牺牲精神;具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谦虚品质。也就是说,具有这三个特征的人就是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助人。司马迁这一定义比较正确地揭示出了侠的内涵。韩非与司马迁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给侠下定义,两者的内涵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完全对立的两种侠的定义。
在司马迁之后继续有人来判定什么样的人是侠,对侠下定义。这些后来人对侠下的定义大抵是对韩非子、司马迁绐侠下的定义的补充。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述关中风俗,说三辅(关中一带)把“轻财者”称为“侠”。
东汉末历史学家荀悦对侠抱有极端仇视的态度,将以武行私、横行霸道的人定为侠。在《汉纪》中说:“立气齐(一作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3】这种以武立威,以武称霸一方的人,更近于匪盗,而绝非是侠。
唐代有多人对什么样的人是侠进行判定。司马贞在《史记集解序》作“索隐”称:“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轲、豫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吕向也表示了与之相近的观点,他注《文选》称侠为“结交豪强、轻死重义之人。”将有轻死重气人格意志的人称为侠,这一定义揭示了侠人格的一个特征。颜师古注《汉书•季布传>云:“侠之言挟也,以权力挟辅人也。”这与侠的本质离得太远了。
明代的李贽在说明什么人是侠时,提出了一个绝新之见。 他在《焚书》卷四《杂述•昆仑奴》中说:“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侠耳。”将“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也称为侠,认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与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把侠的精神气节纳入官方倡导的道德范畴中,通过这种界定对侠给予高度的肯定。但是这一界定将侠过于扩太化了。
到了近现代,关于什么人是侠仍有很多不同说法。近代章太炎《检论·思葛》述韩非之意说:“法家之患,在魁柄下移,移者成于纵撗之辩言,其上则雄桀难御,不可以文法约束者为特甚。故韩非所诛,莫先于务朋党、取威誉。其在蒿莱明堂之间,皆谓之侠。”章氏认为游离于蒿莱(顺民)和明堂(官吏)之间的人都是侠。把处于顺民与官吏之间这一生存空问的人都称为 侠,未免过于绝对化,这一界定显得过于宽泛了。现代一史学家把侠定性为恶霸,也就是说,恶霸就是侠。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论述“士”的构成时说:“士大体分为四类......最下一类是食客,这一类人数量最大,流品最杂,其中包括鸡鸣、狗盗、任侠(恶霸)、奸人、罪犯、赌徒、屠夫、刺客等等无赖凶人,通过贵族将相来吸食劳动人民的血汗。”【4】将侠定性为恶霸也失于偏颇。
从上述诸多关于侠的定义来看,还真不太好判定什么样的人是侠。如果将符合上述定义的人及各家所划入侠类别的人都算作是侠的话,那么侠的群体就成了汇聚各类人等的大杂烩了。其中除了一些真正的侠以外,还有忠臣孝子、乱臣贼子、流氓无赖、恶霸、罪犯、边徒等等,没有办法确定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侠。
为了正确真实地展示侠客的历史,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侠重新做一个界定。当代海外一位学者对此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看法,认为:“侠是一个急公好义,勇于牺牲、有原则、有正义感,能替天行道,纾解人间不平的人。”【5】这一界定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侠的本质特点。我们认为侠的本质是“利他”性。综合历史上各家对于界定“侠”的正确意见,我们做一个较为宽泛的界定,即具有急人之难、舍已为人、伸张正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就是侠。在大多数情况下,侠是替下层百姓解救困厄、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社会力量。

【1】 见蓳乃斌《侠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载《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2】 “有侠”即“游侠”。见梁启雄《韩子浅解》注:“‘有’‘游’古今音均近,‘有' 或本作‘游’。”
【3】 《汉纪》卷十《前汉孝武皇帝纪》。
【4】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第1版。
【5】 龚鹂程《大侠》第3页,台湾锦冠出版社1987年版。

205

主题

1811

帖子

1811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83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28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沙发
发表于 2019-3-31 08:19: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侠史寻踪

第一节侠的起源

关于侠的起源现代学者有多种不同说法,归纳起来共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意见认为侠起源于某一学派。章太炎、梁启超、孙铁刚认为侠起源于儒;【1】侯外庐、闻一多、鲁迅等认为侠起源于墨。【2】第二方面意见认为侠起源于某一阶层,冯友兰认为侠出于士,陶希圣认为侠出于游民。【3】第三方面意见认为侠起源于某一种人的气质、精神,刘若愚、崔奉源持这种观点。【4】关于第一二方面意见的说法显然缺乏足够的根据,任何—个阶级和阶层中或某一学派中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侠。不能说侠全来自儒家或墨家。从先秦的侠来看,各阶级、阶层的人都有,上至王侯,下至屠夫,都有侠出现。不能说侠起源于某一阶层。第三方面说法的合理成分稍多一些,但没有说明使人成为侠的这种气质、精神的根源,这种说法也显得根据不足。
我们认为侠起源于原始氏族的遗风。原始氏族的风俗是,氏族成员之间都平等互助,人人勇于担负起为氏族成员复仇的使命,好勇轻死,勇于捍卫氏族的利益。淸代学者龚自珍在谈侠产生的年代时说过下面一段话:
任也者,侠之先声也。古亦谓之任侠。侠起先秦间,任则三代有之。侠尚意气,恩怨分明,儒者或不肯为;任则周公与曾子之道也。【5】

龚自珍指出夏商周有“任”的行为,到先秦时出现了侠,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们知道,夏代还是原始氏族公社制,当时的部落风俗是氏族成员互相帮助,可以说人人有“任"的行为,当时还不能说产生了侠。到春秋时,氏族公社已经解体,进入了 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建立了较完善的统治秩序,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机器,用纲常名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服从统治秩序,社会风气与原始氏族部落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上的人全力追求自身的利益,求富求贵,以利相交,损人利己。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这种社会风气中,一些人仍坚持原始遗风来行事,维护正义,舍己助人,勇于复仇,这在当时社会中就是非常行为,因而被人们所推崇,这种人被称为侠。这是侠的真正起源。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大地上有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原始遗风。主要表现为好勇尚武,勇于以生命捍卫本地群体利益。《朱子·诗传》说:“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汉书•地理志》说:吴越之民“好用剑,轻死易发。”春秋时,位于中原卫国南面的蒲地 (今河南长垣),属魏国,很有原始遗风。卫灵公问计于孔子,蒲地是否可伐?孔子答道:“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听罢遂不伐蒲。【6】蒲地男女百姓勇于为本地效死,这种强悍的民风是原始氏族遗风的一种表现。《史记·货殖列传》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忏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西北地边的百姓傲横强直,好斗气,勇于抵抗匈奴侵扰,也是原始氏族遗风的表现,这种原始氏族遗风已转变为任侠风俗。
这种原始氏族遗风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的时间更长。 张亮采编《中国风俗史》第二章第十六节《械斗》中说:“黎人皆善射好斗,积世之仇必报。每会聚,亲朋各席地而坐,饮酣顾梁上弓矢,遂奋报仇之志,而众论称焉。其弓矢,盖其祖先,有几次斗-败之耻,则刻箭几次,射于梁上以记之者也。饮醉,鼓众复饮。相与叫号作狗吠声,自云本系狗种,欲使祖先知而庇之也。以次则宰羊羔肉,表散就近村落。无不踊跃接受。尅日起兵,仇家闻之,亦如此法。募兵应敌临阵。遇府县公差人役,乐请观战。两家妇女,亦各集本营。当退食之时,妇女争出营认箭,两不拘忌。其俗云男子仇则结于男子面上。若及女子,则其家更深仇怨矣。其胜败追奔,亦各有程度,不少逾其数。中罹锋镝死者,父母妻子讳不悲泣,恐敌人知其不武也。”此文出自《海槎余录》,为唐代黎族之风俗。正因为春秋战国期间很多地方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原始氏族遗风,那些一直按原始氏族遗风行霸的人也就成了侠,由此造成了大量侠客的产生。

【1】见章太炎《章氏丛书•检论儒侠篇》;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孙铁刚《古代的士和侠》。
【2】见《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17页,人民出版社版:《闻一多全集》第三卷第471页,三联书店版: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3】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补•原儒墨》;陶希圣《辩士与游侠》。
【4】见刘若愚《中国的侠》,崔奉源《中国古代短篇侠义小说研究》,①③④皆转引自崔奉源《中国古代短篇侠义小说研究》一书。
【5】《龚自珍全集·尊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见《史记·孔子世家》。

157

主题

1791

帖子

1791

积分

人中龙凤

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

UID
177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1958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板凳
发表于 2019-3-31 08:20: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驰骋于列国纷争中的先秦之侠

侠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侠诞生于春秋,盛行于战国。侠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的混乱和黑暗,人间有众多的危难与不平。这是侠产生的外因。二是一些人具有血性良知、侠义气质。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从春秋初期开始,周室衰微,政归诸侯。诸候国之间,弱肉强食,连年征战不息,四海沸腾,强国争霸,弱国争存,大欺小、强欺弱的事情时时发生。各诸侯国统治集闭内部的斗争也达到白热化程度,君与臣之间,臣与臣之间争权夺势,互相残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社会在动荡、分裂中运行。诸侯国之间长期的战争及诸侯国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及对人民的压迫,给人间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存有原始氏族遗风的民众,一些有原始正义观念有血性之勇的义烈之士奋起维护公道,抱打不平,扶弱抗强,救人危难,“乱世天教重侠游”【1】,乱世中侠走上了人间舞台。
春秋战国时代的侠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活动空间做出不同的侠义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此间的侠大体有以下几类:

【1】柳亚子《题钱剑秋〈秋灯剑影阁〉》。

193

主题

1831

帖子

1831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76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3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地板
发表于 2019-3-31 08:21:06 | 只看该作者
— 外交之侠


这是春秋战国期间所特有的一类侠,也是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类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问大欺小、强凌弱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遭受强国欺凌的弱国的外交人员在出使强国或在诸侯会盟时却大义凛然,敢于同强国抗争,表现出侠肝义胆。他们或出于报知遇之恩,或为拯救祖国危难,维护祖国尊严,做出非凡之举: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用武力胁迫的手段,来反击敌国的欺凌,捍卫祖国的尊严,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强权者讨回公道。他们都有口辩之才,都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在生死场中毫不畏惧,他们常常是文武并用,威震敌方,折服强敌对手。
最早的外交之侠当属舂秋时鲁国大将曹沫,《史记》把他写入《剌客列传》,他实为外交之侠。约在春秋初的公元前681 年,曹沫为鲁国大将,与齐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被迫将“遂邑之地”献给齐国来求和,但他仍然用曹沫为大将。后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曹沬随同庄公一起参与会盟,当齐桓公与鲁庄公举行和好盟誓时,曹沫走上高台突然拿着匕首胁迫齐桓公,井责问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以大国侵略小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墙如果塌下来,就会压在齐国的边 境上,您应当考虑这种情况。”在他这突如其来的武勇之举的威逼下,齐桓公左右之人不敢妄动,这位五霸之首只好老老实实地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这时曹沫便放下匕首,走下高台,回到面向北边的臣子们的座位上,面色不改,谈吐如常。曹沫作为鲁庄公的随从,以这种突然的非常之手段,胁迫齐王,置己生死于不顾,夺回了鲁国失去了的土地,是一位豪气冲天的大侠。
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在外交场合也很有侠者气概。当时秦国包围邯郸,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使楚缺一随员,没有选上毛遂,毛遂自荐要随平原君前往,要为国解难,为国效劳。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说合纵利害,从早晨谈到中午没谈出结果。这时毛遂手按宝剑雄赳赳地走上台阶,来到谈判席前,对平原君说,合纵之利害,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谈了这么长时间r楚王问此人是谁,平原君说是手下的门客。楚王叱责道:“滚下去!我和你主人说话, 谁让你来多嘴?”毛遂抓住剑柄,怒责楚王:“你怎么竟然斥责我?你不要依仗你在你的地盘内就为所欲为。此刻十步之内,你有军队却用不上。你的性命捏在我的手里、你要当心。你作为一国之君,却不知辱国之耻,连我们赵国都替你感到羞耻。再说,楚、赵合纵,双方都有利。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为什么还要如此霸道?”说着按着剑直逼楚王,楚王无法,连忙答应与赵结盟。靠毛遂的努力,合纵成功。楚国发兵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称赞他“三寸舌”强于百万之师。实际上是毛遂以舍命逼迫对方的侠者手段发挥了巨大怍用。【1】
战国时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也是个重义轻死、铁骨铮铮 的外交之怏。一次,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国禅池会。不可一世的秦昭王恶意耍弄赵王,要求赵王鼓瑟,视赵王为秦国的优伶玩物。赵王不敢违抗,被迫为之鼓瑟。秦国的史官见此立即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将赵国的屈辱写进历史。蔺相如见国家受辱,挺身而出。针锋相对地提出要秦王为赵王击缻。秦昭王对此要求极为恼火,拒不击缻。蔺相如极为威严地警告秦王广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言下之意是:如果你秦王不为赵王击缻,那么我蔺相如就要与你以命相拼同归于尽。这时秦王左右侍卫、群臣想杀蔺相如,被蔺相如厉声喝退。在蔺相如的威逼下,秦王无奈击了一下缻。蔺相如立即招来赵国史官记下秦王为赵王击缻的历史事件,赵国的国耻得以洗雪。蔺相如以视死如归的侠者气概与胆略震慑住了秦国君臣,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不顾个人的安危生死,争取到了外交的胜利。【2】
战国后期安陵国的使者唐且出使秦国,以侠者的气概制服秦国的暴君的侠义事迹也广被人们传颂。秦国灭了韩、魏之后,又想吞并魏的附属国小小的安陵君的封地,诡称欲以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安陵君不同意,派唐且见秦王。经过一番交谈,唐且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秦王勃然大怒,凶相毕露,叫道:“先生知道天子发怒吗?一旦天子发起怒来,就会有百万具尸体横陈,流血千里。”以要血洗安陵进行威胁。唐且针锋相对以问作答:“大王可曾听说过布衣之士发怒吗?”秦王轻蔑地回答说,布衣之怒不过是扔了帽子光着脚,以头抢地而已。唐且立即批斥道,错了,你说的那是庸夫之怒。绝非豪杰高士之怒。而真正的布衣之士一旦动怒,横尸不过两具,流血不过五步,但能使天下人都穿白挂孝,就像今天这样。”说着就挺剑而起,意谓自己豁出性命,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吓得脸色发白,赔罪道:“先生请坐,我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能以五十里之地保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啊!”唐且以拼死的侠义精神力挫暴君之威,使怕死的秦王精神崩溃,连连求饶,放弃了无理要求。【3】
春秋战国的外交之侠中有一位作法与上述不同的一位文侠,那就是楚国的申包胥。他不是用武力来折服对方,而是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感动求助对方。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国用伍员计破楚,柏举一战,吴军入郢,楚国几乎灭亡。在这国家破亡的关头,楚国的大夫申包胥挺身而出,先是劝伍子胥退兵,遭到拒绝后就赶到秦国求援。他“赢粮潜行”,不顾路途遥远险恶,昼夜不停地赶路,走得足踵俱裂,血流不止,走了七天来到秦国,乞师秦廷。秦国开始不想卷入这场战争,不肯发兵。他依庭墙号啕大哭,哭不绝声,勺饮不入口,达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发兵车五百乘,替楚国打退了吴军,申包胥拯救了自己祖国的危亡。事后,楚王把荆地五千户赐封给他,申包胥辞谢不肯接受。【4】春秋战国的外交之侠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出了豪气干云的侠义壮举,赢得了赫赫的声名。

【1】 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事见《战国策•魏策四》。
【4】 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史记·秦本纪》。

212

主题

2054

帖子

2054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34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7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5#
发表于 2019-3-31 08:21:45 | 只看该作者
            “立气齐(一作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看到这句,想起了明朝著名的邵大侠。赞

213

主题

1894

帖子

1894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26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1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6#
发表于 2019-3-31 08:22:34 | 只看该作者
二刺客之侠

春秋战国的激烈纷争中涌现出大量的侠义剌客,为世人所瞩目。侠义刺客行刺不是以金钱为出发点,而是出自一种精神上的信仰,是为义而行剌,都重义轻死。当时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等都是有相当知名度的剌客之侠。他们所遵循的“义”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是报知遇之“义”。春秋时吴国的专诸得到公子光的善待和礼遇,公子光对他讲:“光之身,子之身也。”使他深受感动,于是他对公子舍身以报。在一次宴会上,专诸扮作厨师,从所烹的鱼腹中抽出匕首,将按吴国祖规不该当王的吴王僚刺死。自己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成肉酱。【1】晋国士人豫让因智伯把自己作为“国士”来对待,就以“国士报之”。在智伯被害后,费尽千辛万苦去为之复仇。最后为知己者而死。【2】避居在齐国的侠士聂政,因得到严仲子的倾心结纳,感到一位韩国大夫能看得起自己这样—个以屠狗为业的小人物,并奉黄金百镒为母寿来表现诚意,因此舍身为之杀仇。【3】侠义刺客也有出于重友之义而为朋友报仇舍身行刺的。燕国的高渐离为完成荆轲未竟的事业,千方百计接近暴君秦王,在双目被弄瞎的情况下,仍以筑奋击秦王,未中,壮烈而死。【4】侠义剌客中还有为天下大义,为反抗强暴而去行剌的。 流落在燕国的卫国侠士荆轲提一匕首入虎狼之秦,去劫杀秦王,是出于反对暴秦对六国的侵略之大义,出于对弱小濒临灭亡的燕国的一神挽救与支持,出于对残暴秦王的义愤,做出惊天动地之举,为此献出了生命。【5】
侠义刺客都有超常的生命力量和意志,都有过人的坚定和自我牺牲精神。秉志坚韧,死不改志,不达目的死不瞑目;为了行义,粉身碎骨、肝脑涂地在所不顾,虽九死而犹未悔。豫让为智伯报仇,为了能接近仇人不惜多次摧残自己的肉体,将全身涂漆使身上长癞,吞了不少碳把嗓子弄哑,把自己搞得面目全非,以至于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是谁,为达到行剌赵襄子的目的奋不顾身。高渐离为行刺秦王也表现出了非常人所有的坚韧意志。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出一种悲壮崇高的人格美。
侠义刺客都有过人的勇敢。为行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勇于反抗强暴,翦除暴君恶人。荆轲和高渐离都敢于和有无上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做英勇的斗争。为救燕固的危亡,荆轲仅与一少年秦舞阳为伴,入不测之强秦行刺。在秦庭上面对秦王的威风和杀气毫不畏惧。生劫秦王时出手迅捷,气势凌厉。在秦王“绝袖”逃脱时,荆轲手挥匕自,旁若无人,奋勇进击,逼得这位平日威风凛凛的暴君环柱惊慌逃窜。他在被砍断左股倒地时,仍不忘自己的使命,掷出匕首。后来身“被八创”时,面对刀山剑林,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面对死神毫无所动,表现了一息尚存就要战外到底的英雄气概。最后壮烈献身。【6】侠义刺客大都把刀尖刺向国君或国相,敢于向任何人挑战,他们中多人都做出了惊天动地之举,也留下了赫赫声名。有的即使行刺失败了,也给暴君巨恶以无比强烈的震撼。有人称“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7】实不为过。

【1】至【6】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7】吴见思《史记论文·刺客列传》。

187

主题

1825

帖子

1825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54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7#
发表于 2019-3-31 08:23:09 | 只看该作者
三卿相之侠

卿相之侠也是战国时很有影响的侠,名声显赫的侠。他们
都有很髙的身份地位,都是诸侯亲属,或王公大臣,他们以雄厚的财富、优厚的物质条件招致天下英雄贤者。如战国时的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都是贵公子,都以善养士著称。他们大量养客,礼贤下士,当然有增强个人势力的目的,力图在国内外的角逐中称雄于世,在意外的情况下保护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从另一方面说,他们供养大批食客,又是一种侠义行为,他们供养的客中有些是无位而厄闲的贤者,招致供养有困厄的贤士,是仗义疏财,是救人急难,带有侠义性质。他们有时敢于冒巨大危险来收留有急难之人。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不怕得罪强秦,收留了被秦国诛杀全家的落难者樊於期,以及其他一些侠士。卿相之侠也常常为君分忧,为国解难,有时也能够抛弃官位、财富以及生命去救人急难。战国时魏国信陵君在秦军进犯赵国,赵国向其求救时,想带—些门客去与秦军拼命,要丢弃千乘之位入虎穴以救友之难。后来采纳了侯嬴窃符救赵的计策,不惜违君臣之礼,绝兄弟之谊,窃虎符,矫王命,不怕千辛万苦,终于解了赵国之围。【1】楚国的春申 君早年也有为国解难、冒死解他人急难之举。他出使秦国得知秦将联合魏一同进攻楚国的消息时,急中生智,写了一篇千言谏书上奏给秦昭王,劝他不要攻楚。秦昭王见其谏书说得有理,决定停止进攻楚国,实现了秦楚结好。春申君此举挽救了楚国的危亡。后来,春申君与楚国太子完一起到秦国作人质。数年之后,楚顷襄王患重病,太子完想回国探病,被秦昭王断然拒绝。春申君给太子完出主意,对太子完说:“你叔父的两个儿子住在楚国宫廷里,假如顷襄王不幸去世,由于你不在国内,你叔父的儿子一定会被立为楚国国王。这样,你就当不成国王了。你现在不如化装悄悄离开秦国,逃回楚国。我留下来,以死来抵当这个罪过!”太子完听从了春申君的这个建议,扮作楚国使臣的车夫顺利地潜回了楚国。春申君到秦昭王处说太子完已离开秦国回到楚国,自己愿以一死抵罪。秦昭王大怒,决定处死舂申君。在旁人极力劝说后,他才息了怒,饶了春申君一命。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归楚国太子,使其登上王位,很有侠义肝胆。【2】

【1】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2】《史记·春申君列传》。

193

主题

1782

帖子

1782

积分

人中龙凤

Rank: 24Rank: 24Rank: 24Rank: 24

UID
77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1985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8#
发表于 2019-3-31 08:24:03 | 只看该作者
四诸子之侠

在春秋战国纷乱的社会中出现了诸家学派,他们提出了各种救世主张,创立了各种学说。有的学派不仅有救世理论,而且亲身去实践。这些以救世为己任的实践者就成为了诸子之侠。墨子在当时不断地宣传自己的“兼爱”主张,同时他还拥有一批由弟子组成的武装力量,活动在各国之间,制止干戈与杀戮。广作行侠仗义之事,极富救世热忱和急人之难的热肠。楚惠王四十五年(前444年),墨子得知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之械,楚国准备以此攻打宋国。为了止楚攻宋,立即从齐地动身,日夜兼程,走了十天十夜赶往楚国郢都。指责公输盘助楚攻无罪之宋,实在不仁不义。使公输盘无言以对。然后他又去见楚王,“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击败了公输盘九种攻城的机变。公输盘有想使楚王杀死墨子之意。墨子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对楚王说广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发明的守城之器,在宋国严阵以待,等待楚寇前去进犯。杀了我,也不能挽回败局的。”表现出舍身赴义死不旋踵的英雄气概。楚王只好说:“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这样墨子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使千万生灵免遭涂炭。【1】墨家之侠为天下之侠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儒家学派中也有一些侠义之士。子路是一个典型代表。子路尚武好勇,性格刚直。一次在言志时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是很讲朋友义气的。后来他在卫国孔悝家任邑宰,在主人面临危难时,舍身相救,赴义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太子蒯聩欲复国,与其姊卫国权臣孔悝之母定计,入孔悝家中,把他逼到墙角处,强与订盟,并劫以登台。子路闻此消息即欲入孔府解救。遇同门大夫子羔,子羔告诉他府门早已紧闭,来不及了,不要去遭受祸难。子路决意前往。子羔劝他,去则有极大的危险。子路说道:“我既食人 家的俸禄,则不应当躲避祸难。”他来到孔府大门口,又拒绝了把门的公孙敢的劝阻,闯进府去,见太子还坚执孔悝不放,就说:“太子无勇,倘若火烧高台,未及过半,必会放了孔悝!”太子听了这话很害怕,命手下石乞、盂黡下台斗杀子路。子路来得匆忙,未穿甲胄,被他们用戈击中身体,并被斩断了帽带。子路临死前,神色不变,说:“君子死,帽子不能除掉”,然后结好缨带,安然死去。子路见义勇为,奋死救主急难的行为表现出一般侠士行侠的共性,而死不免冠的行为又表现出儒门之侠所独有的风格特点。

【1】见《墨子·公输》。
【2】《论语·公冶长》。

221

主题

1866

帖子

1866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59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097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9#
发表于 2019-3-31 08:24:34 | 只看该作者
五民间报国之侠

春秋战国期间还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报国之侠。此间各国进行无数次征战,每次战争都是杀人盈野,外来入侵者对被侵略国的百姓进行掠夺、屠杀,造成生灵涂炭。一些民间有侠性之士,在外敌入侵时,他们为了使自己国家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主动地担负起为国却敌之责,用自己的才智或牺牲自己的财物,来保全自己的国家百姓免受掠杀。也有一些不屈之士对入侵者进行英勇的抗争。他们这种救国救民的侠义行为虽然是偶一为之,但表现出髙尚的风节。
春秋时鲁国的一介平民曹刿,有救国救民的火热心肠。鲁庄公十年(前684)在强大的齐国征伐鲁国时,主动地要为挽救国家的危难出力,以救国难为己任。他不顾乡人的阻拦,去进见“肉食者”,他认为“肉食者”无力抵御强敌入侵,就献出抗敌计策,参加鲁国对齐国的反击战,并指挥战斗,以聪明才智为鲁国赢得长勺之战的胜利。【1】春秋时郑国的商人弦髙也堪称报国之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秦军偷袭郑国,郑国还不知道消息。弦高到洛阳经商,路遇秦军,弦高就假装自己乃是受郑国君主的派遗前来迎接和犒赏秦师的。一边出资送秦师十二头牛等礼物,稳住秦军;一面急忙遣人回国去报信,使郑国有所准备。秦军见弦高犒师的举动认为“郑有备”,只好放弃偷袭郑围的计划。弦高这一侠义之举,使郑国免除了—场兵燹之灾,挽救了郑国。郑穆公重赏弦髙,弦高辞不受赏,带亲属迁往东夷。【2】春秋时还有些民间侠士在自己的国家被敌国灭亡之后,不甘屈服,不惜牺牲生命向敌国复仇。公元前677年,齐国灭掉了遂国,并派兵戍守遂国,四年后,遂国的因氏、颌氏、 工娄氏、须遂氏用酒食款待齐国的戍守者,灌醉后杀了他们,以报灭国之恨。后来,齐人将因氏等四族所有成员全部杀害。这是历史上较早的一起被灭国家人民所进行的侠义复仇。尽管因氏等四族人员全部被害,但他们宁死不屈的侠气是令人敬佩的。【3】
【1】见《左传·庄公十年》。
【2】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皇甫谧《髙土传》。
【3】见《左传·庄公十七年》。

230

主题

1908

帖子

1908

积分

深藏不露

Rank: 27Rank: 27Rank: 27

UID
152
精华
0
金币
0
贡献
0
银币
215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10#
发表于 2019-3-31 08:25:04 | 只看该作者
六民间隐侠

关于春秋战国之侠我们还应提到的是民间隐侠,他们是战国时另一种类型的侠。他们生活在民间闾里市井,身处社会最底层,操持贱业以求生计,他们平素不显山不露水,无特异的表现,没有像荆轲那样在街市上又是哭,又适笑,又是唱的出格行为。他们过着极平常的生活。他们虽身份低贱,但极有才智,有远见卓识,往往是高贵者所不及。他们一旦有人知遇,则全力为知己效命,对知己不惜捐躯以报,对己诺言视泰山之重,解人危难,万死不辞。他们虽地位贫贱,但有髙洁的品质,蔑视权贵,具有不以势交利结的品质。战国时魏国的侯羸、朱亥,赵国的毛公、薛公就是这类隐侠。侯赢为守门者,朱亥为屠夫者,毛公为博徒,薛公为卖浆者。都甘居于贫贱行列,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不喜欢主动与贵族交往。在信陵君送侯嬴一大笔金钱时,他拒绝接受。信陵君想见见藏身在赌徒中的毛公、隐迹在酒店中的薛公,他俩东躲西藏,不肯相见。一旦他们与知遇者真心相知时,可以舍得出自己的一切为知遇者解难。侯嬴为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最后北向自刭,以自己一死报答信陵君厚遇之恩。朱亥为实施夺符救赵之计出了大力,在晋鄙不交出兵符时,拿出藏在袖中四十斤重的铁椎,击毙了晋鄙,为信陵君夺得了兵符,使救赵大计得以实施。毛公、薛公也是忠于知己,做出冒死解救魏国危难的侠义行为。佶陵君窃符救赵得罪了魏王,恐魏王记仇,自己率宾客留在赵国,一住十年。后来魏国受到秦国的攻击,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魏却敌,信陵君一时意气用事,警告众宾客:“有谁敢为魏王使者说话者死!”此时毛公、薛公冒死来进谏,对信陵君晓以大义,信陵君被说动,率众回到魏国,被封上将军,大败秦军。毛公、薛公的侠义之举,使信陵君避免了大错,解了魏国之危难,保全了魏国。【1】
春秋战国特定的形势给侠的活动以广阔的空间,侠的诞生与发展充实了民族正气。先秦的侠己形成自己独特卓异的人格和侠义精神,对以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