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
UID33
精华0
金币0
贡献0
银币2633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14-12-16
|
1949年建国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武侠小说在大陆本土销声匿迹近三十年之久,但在港台却有了发展,形成今天所谓的新派武侠小说。 《江湖奇侠传》之后的武侠小说,在整体风格上与《七侠五义》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学界公认的,存在争议的是关于新旧两派武侠小说的划分。很大一部分人将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将梁奉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其实,在我看来,这新旧两派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也不曾否认得益于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人的作品,而且,在他们的小说中也时时可见模拟和继承的痕迹。单独把《江湖奇侠传》和《天龙八部》拿来作比较,自然差别很大,但是如果考虑到郑证因、宫白羽、王度庐、还珠楼主等人的贡献,这种差别就不足为奇了。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样式,从《江湖奇侠传》起,其叙事方式及精神内涵均没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当初新旧派武侠划分者划分依据更多是基于地域和政治因素的考虑,而不是小说艺术水准的把握。当然,也不可否认梁、金、古三人自身的创新,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各为一家的武侠盛世了。 梁羽生自1952年《龙虎斗京华》始,到1984年宣布“封刀”,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梁自认为《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和《女帝奇英传》三部小说较好,可视为代表作。梁学识广博,才情深茂,多才多艺,尤其是古典文学底蕴深厚,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可见其自撰的诗歌词赋点缀其间,使小说古朴典雅,颇有古典文言小说风范,这在新派武侠小说中是很少见的。梁有很强的历史民族情节,他很多小说都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而且他笔下的英雄往往会为民族事业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很熟悉,那“亦史亦奇,以史传奇,以奇补史”的创作模式独树一帜,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武侠创作,他的作品在海外影响很大。但是,梁写的“侠”只停留在“为国为民”,所描绘的爱情也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理”的中国传统爱情价值观,没有向更深一个层次发展,与丰富多彩、博大雄浑的金庸作品相比较,就相形见绌了。梁羽生对武侠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才使武侠小说渐渐的雅化和文学化。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写于1955年,之后是《碧血剑》,《射雕英雄传》。《射雕》一出,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引起了轰动效应,毫无争议获得“武林盟主”称号。其后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都是武侠佳作,1972年推出“不太像武侠小说”的《鹿鼎记》后封笔,写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一十五部小说,共36册。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于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均有涉猎,写出了东邪、西毒、郭靖、杨过、乔(萧)峰、令狐冲、韦小宝、黄蓉、小龙女、赵敏等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金庸对长篇小说有惊人的驾驭能力,篇幅越长,越能展示他的博学。他挥动如椽巨笔,横抹纵涂,时而大开大阖,波澜起伏;时而细针密线,精雕细琢。行文线索纷杂,悬念叠生,使人无法预知情节发展,往往看似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端的是如花妙笔,匪夷所思。金庸博大精深,胸罗万象,文笔雄浑恣肆,想象高深莫测,洞观人性,描写深刻,独运匠心,博采众长,熔古今中外于一炉,实非常人所及。金庸无疑是武侠小说创作中的顶尖人物,他真正做到了武侠小说的雅俗共赏,并提高了它的文学地位,使得武侠小说逐渐步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金庸封笔后,剑取偏锋的古龙被推上“武林盟主”的宝座。与白羽的被动走上武侠文坛不同,古龙一开始就是在有意识地进行武侠小说创作,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倪匡等人一起为武侠小说“正名”,是个相当自觉的武侠小说家。古龙作品很多,质量参差不齐,早期多模拟胡乱之作,少有价值;《大旗英雄传》后,古龙开始有自己的特色;《绝代双骄》的出版,标志着属于古龙自己的“古龙风格”正式形成,影响了后来温瑞安、丁情等人的创作;《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系列小说、《陆小凤》系列小说、《七种武器》的问世则确立了古龙在新武侠小说中的领袖地位。古龙以“求新”、“求变”、“求突破”为艺术追求,吸收近代东西方小说创作方法,写尽了人性的深刻和复杂,写出了友情的伟大和寂寞的孤独。在文体上,古龙后期多用格言式的短语,虎虎生气,颇有散文诗意味。然而,由于电影元素的干涉,同一种模式的大量使用,让古龙陷入了“商业化”的悲哀之中,古龙最终迷失在他自创的“俗套”里,武侠小说也开启了“机械化写作”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