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网

标题: 说大侠,谁是大侠?----用三万字的政论文,告诉你什么是侠。 [打印本页]

作者: 诸吟怀    时间: 2019-5-3 15:52
标题: 说大侠,谁是大侠?----用三万字的政论文,告诉你什么是侠。


上阙:说大侠,谁是大侠?

一、侠客

     自小便倾慕侠客。
     从夜走千家的“燕子李三”,到以指倒立的海登法师,再到黄日华饰演的郭靖,便是我孩提时,对侠客的所有记忆。在一个小小孩童简单的思维中,侠客是解民于倒悬的勇者,是豪气干云、纵横天下的强者,是扶危济困,冷对豪强的义者。
     侠客的魅力,恰在于它甚至可以承载一个孩子的想象和憧憬。当我挥着木剑,与玩伴击刺格挡,或者束紧衣带比赛摔角时,对那纵横天下,无所不能的侠客的仰慕之情,便深深地印在了心底。大些后渐渐明白,从唐就开始盛行的侠义精神,也正是因为寄托了百姓们心底的一些渴望,才得以流传于世。当豪强林立,世道不公时;当弱者受欺忍辱,叫天不应时,他们便需要一个侠客,来挽狂澜于即倒,拯自己于水火,惩治恶霸,伸张正义,还这世间一个公道。
     把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侠客身上,成人们心底的这种愿望和诉求,与那些思维单纯的孩子,竟然是如此地相似。



二、大侠

     所谓大侠,顾名思义,就是大大的侠客。说白了,就是侠客中的翘楚。
     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小说中给侠分出档次,有此闲情逸致的作者我只见过一个,就是金庸先生。他在《射雕英雄传》中,借郭靖的口,对侠的档次划分给出了精确的定义: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真是太扯了!
    
     这种说法有意无意地将“为国”与“为民”混为了一谈,刻意规避了两者间出现矛盾的可能,事实上,这种矛盾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果大侠们生在商纣年间,生在隋炀时代,生在五代十国,他们又该如何?为炀帝尽忠,为殷商殉节么?如果大侠生于战国末期,在大局已定时,他们还该举起手中的刀,鼓动满城军民与绝对优势的秦军血战,让无辜的百姓,为自己注定要沦亡的国家殉葬么?
     其实“为国”二字,本身就先划定了立场,具有了狭隘性。按这个标准,契丹人萧峰,在知道自己身世后,就应该全心为契丹国效忠,挥军南下,为大辽开疆扩土,为大辽百姓拓展生存空间。莫非在金先生心中,只有这样做的萧峰,才是所谓的“侠之大者”么?
     其实国家就像一个公司,而百姓就是公司里的员工,如果公司的决策层腐朽无能,那就需要换个总经理了。如果另一个公司管理先进,决策层英明睿智,对员工也更为体恤,那假如这样的公司愿意一视同仁,保障新纳入员工的待遇,那被其兼并掉,对这些差公司的员工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禽犹如此,而况人乎?

     在电影《英雄》中,无名最终放弃了斩杀秦王,因为他明白秦的一统,要比群雄纷争的战乱流离,对百姓更为有利。能把百姓的利益置于狭隘的国家主丆权之上,无名是真正的英雄。
     随着思想渐渐成熟,不再单纯的金庸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狭隘和偏执,于是他在之后的小说中开始反思,开始转变,开始逐步否定自己当初提出的“侠之大者”的谬误。《鹿鼎记》的主调之一就是否定反清复明,倡导开明的民族观和主丆权观。在书中,金庸放弃了之前的“拼死抗击”,转而劝诱汉族百姓甘当顺民,在满清统治下安安生生,过着比晚明更加幸福实惠的日子。
     在《天龙八部》里,萧峰是为了休兵止戈而死,在他死前,国家、民族这些概念都早已模糊,因为他已抱持了一个更有价值的目标----民生。萧峰不再关注空泛的“国家”和“民族”,他开始着眼于实实在在的百姓安乐,着眼于他们实实在在的幸福与痛苦。此时的萧峰对汉人和契丹人已经一视同仁,他们都是他竭力要守护的对象。

作者: 扛抬笕    时间: 2019-5-3 15:53
     如此襟怀,或许才称得上一句----“侠之大者”。

  


三、从不劳作的“大侠”

     看过几本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大侠们”是从来不事生产地,他们无须像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一样,每日狗苟蝇营,为生存而辛苦奔忙,更无须忍气吞声,看领导的脸色。他们要么仗剑游丆行天下,要么隐居于明山秀水之间,个个活得逍遥自在。
     小时候一直很好奇:大侠们活得很潇洒,大侠们活得很自在,大侠们活得一点都不无奈。那么,他们的钱从哪里来?
     稍大后听到一个词:“劫富济贫”。
     于是全明白了。

     在大侠眼中,“富”就是“坏”,不坏怎么可能富起来呢?我不知道大侠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地,或许有些人确实是思想单纯,但我想大部分人心底还是十分明澈地,他们不过是想给自己的劫掠行为,扯上一面道德的大旗而已。这样即可以惑众,又能自欺欺人地麻丆醉自己,让自己享用这抢来的钱时,可以心安理得一些。
     在抢劫之前,大侠们通常不会先做个考察,他们并不关心这个“富”的财产,到底是巧取豪夺而来,还是源自正常的商贸经营。他们选倒霉蛋时通常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劫当地首富,理由是最富的必然最为富不仁,其实我想多半还有个不宜宣之于口的原因,那就是抢最富的收获自然可以最大。二是看口碑,谁口碑差就劫谁,所以许多巨奸大恶都冬舍棉夏舍单,荒年办粥场,花点小钱来招揽民心,更重要的是可以消灾免劫。而有些老老实实做生易的商人,生性抠门,善财难舍,口碑自然不佳,于是他们往往不幸地成为“大侠们”重点光顾的对象。
    “大侠们”劫富济贫的时机选择也常令人拍案叫绝。当他们囊中饱满时,他们通常更喜欢坐在酒楼上赏景吟诗,在温暖的客房中下棋会友,而不是在冷巴巴的寒风中夜入高宅。但一遇到囊中羞涩的困境,“大侠们”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正义感便会迅速膨胀,寒风和大雨也无法阻挡他们劫富济贫的热情。

     劫完“富”后,自然就该“济贫”了。那么谁是“贫”呢?自己每天专职行侠仗义,没有时间去劳作赚钱,当然比较“贫”了,于是自然要先济自己。剩下的倒不妨分给穷棒子们,得罪了一个富户,却得到了千百个穷鬼的感激涕零,还让自己侠名远播,更巧妙地遮掩了此次“劫富济自己”的不光彩实质,实在是名利双收的美事,做大侠可真不错啊!想当年自己“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那是何等地辛苦?今朝艺业大成,风光无限,总算是不枉了自己多年的寒暑之功。书上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人诚不我欺啊。
     慢着,先别得意太早,被劫的“富”事后要报复咋办?这些人熟识官府,势力庞大,自己虽有武功,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罢了,无毒不丈夫!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不如立刻回去,将其满门老少斩尽诛绝,永除后患。可是,一旦传扬出去,别人岂不是要说我心狠手辣……不会,我如今武功强,声望高,谁敢不给几分面子?而且江湖中多有趋炎附势之辈,多半还会赞我一句“立场坚定、除恶务尽”呢。
     于是,雨夜,高宅,妇孺,灭门……     

     翌日。
    “王拐子,你听说了么?对街的首富刘大户被张大侠灭门了,真惨啊,还有个五岁的孩子呢。”
    “嘘----小点声,赵婶,你不想要命了?祸从口出啊。”
    “唉!我只是有些不忍心,他家的丫鬟小红,心肠可好了,常帮我这老太婆做这做那地。”
    “哼!谁让她倒霉呆在刘家。这些大户人家,个个该死!我每日起早贪黑也吃不饱肚皮,看到他们衣食无忧就一肚子气。”

作者: 隆产赚    时间: 2019-5-3 15:53
    “可是……”
    “好了,不说了,张大侠的朋友多得很,可别叫人给听去了。”

     在“劫富济贫,除恶务尽”之后,高级酒楼便成了我们从不劳作的“大侠”的常去之处,金锭银块随便打赏伙计,大爷的威风也摆得十足,真是潇洒写意的大侠人生。
     温瑞安曾在《布衣神相》中暴露过自己对此的看法:
    “嫣夜来是个女飞贼,当然是劫富济贫同时也济自己的贫的那种好的女贼。”
     在温大侠眼中,劫富后只济自己,一点不分别人,就是纯粹的匪盗;而如果能给其他穷人分一些,自己只享用一部分,这人就立刻蜕变为“好的贼”了。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逻辑,从量变到质变么?难怪那么多人想做大侠。
     豪强恶霸靠勾结官府来巧取豪夺,而“劫富济贫式”大侠是靠武功来巧取豪夺,从无耻的角度,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分别。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那前者算是真小人,而后者则是些伪君子。

     当然,大侠中也真有不靠“劫富”过日子的。这些人家庭通常比较富有,有的甚至还是豪门显贵,于是他们往往会在父母死后继承大笔家业,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快乐生活。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典型的“富二代”。还有一种父母健在,他们就更省心了,连家业也无须自己操持,整日不是在家中练武,就是拿着家里的钱四处游山逛水。这类人如今也有个时髦而响亮的称呼,叫做“啃老族”。
     小郭襄就是这种人中的典范。苦孩子郭靖刚出道时,还穷得紧,虽然江南七怪给了盘缠,但从草原到江南,一路上也绝谈不上阔绰。而等到小郭襄长大,却已经过上使奴唤婢,摆酒宴客的好生活了。从她能给卖花女孩一个“价值百金”的头钗,便可以看出,“富二代”小郭襄在物质层面,已经与寒苦的劳动人民拉开了档次。等到小郭襄长大后,也无须工作,而是幸福地成为了“啃老族”,整日游览名山大川,真是羡慕死我了。我若做了啃老族,心中必然底气不足,整日窝在家里,出门不敢抬头,断不能如此心安理得地,进行这旷日持久、花费不菲的自助游活动。
     细细一思量,似乎凡是这种原本有钱的大侠,都从来不做劫富济贫这种“侠义行为”,似乎他们心里也很清楚,“劫富济贫”不是件太光彩的事儿。
     有时会想起《笑傲江湖》中的何三七,每天买混沌,每一文钱都算得精细,他不偷不抢,自食其力,虽然看着寒酸点,却能活得问心无愧。有时也会想起楚留香的船,和他维持每日贵族生活所需的庞大花销,不知道这些,是否都源自他的两只空空妙手。
     要说起大侠的困窘,古龙在《欢乐英雄》中刻画地最为深刻。那四个潦倒的人,个个身负惊人艺业,却穷得掉渣,甚至要靠整日躺着不动来节省热量,以减少食物的摄入。
     你见过混得如此凄惨的大侠么?
     然而他们却得到了我的敬重。
    




作者: 荠峙    时间: 2019-5-3 15:54


四、说大侠,谁是大侠?

     1、困惑

     在读射雕时不屑了金庸对“大侠”的定义后,我思索了很久,想要弄明白,到底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侠。有些侠客一辈子舍己为人、扶危济困,但没有参与过家国大事,他们就一定比不上在襄阳抵御外族入侵的郭靖么?生在和平之世的侠客,就注定于“大侠”二字无缘么?中国“泛政治化”的风气向来浓郁,无论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涉及到“家国”和“民族”,便会被无限拔高放大,这种简单粗暴的衡量准则,真的很合理么?
   

     2、顿悟

     在一阵迷惘之后,我忽有所悟:“侠”最本原的价值,不就是起初时,人们在心灵上对它的寄望么?
    “仗三尺剑,抱不平事。”
     侠客身上承载了一种侠义精神,他们布衣单剑,行走世间,扶助弱者、惩治豪强。都说“侠以武犯禁”,侠客也确实是破坏律法、打破社会制度和秩序的逆行者,他们无疑是法制社会的大忌。然而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那些制度和规则在执行时,都充斥了大量的偏私和不公,强者总是欺人,弱者总是受欺。真正的大侠虽然“以武犯禁”,却只是冲击了社会的阴私、律法的漏洞,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恰是对律法的一个合理的补充,一种应有的完善。
     真正的侠客,应该兼具儒家和法家共同的优点。在道德上,他们遵循“仁义礼智信”;在性格上,他们宽厚仁和,胸怀坦荡;在境界上,他们有强烈的牺牲奉献精神,愿意不辞劳苦地为百姓排忧解困,愿意冒生死之危为素不相识的人打抱不平。同时,他们又有着鲜明的律法意识,能自觉地用合理的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不致成为合理制度的破坏者、恃仗武功肆意妄为的“新豪强”。



     3、另一种侠
    
     综上可知,仗自身武功,造福于百姓者,即是大侠。
     但大侠也并非一定要行侠江湖,专管不平之事。当边境不宁,狼烟四起时,也有一种大侠,把满腔造福百姓的心意,投注在抵御入侵、保境安民之上。
     然而这种心意却最易误入歧途,不知有多少人,错误地将空泛的“为国”理念,凌驾于实在的“为民”之上。当国家与百姓的利益相悖时,“为国”和“为民”自然也就不再一致,此时大侠们慷慨激昂的“为国”,便落入“为国家的统治者”这样的下乘,此时他们便不再是侠,而是朝廷的鹰犬。
     有些“大侠”是因立场的狭隘和历史观的局限而误入歧途,他们只是愚忠思想洗脑的受害者,有可以理解之处。然而还有另一种“大侠”,心底如明镜一般,却仍然不知廉耻地打着“行侠仗义”的旗号,撑出“为国为民”的幌子,来煽惑利用其它人抛头颅,洒热血,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这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陈近南。以他的见识,当然看得出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固,自己只是毫无希望地瞎折腾,只会徒增百姓苦痛。然而在看得明澈之后,陈“大侠”却还是坚持要闹腾,这便充分表明,他的真正目标,根本不是百姓的安乐幸福,而是不切实际的“反满兴汉”迷梦,而是为了报答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国姓爷”。他披肝沥胆,夜不能寐,其执著实在令我们敬佩;他切实履行了儒家传统中的“士为知己者死”,在九泉之下面对郑成功也可问心无愧。可对于百姓们在天地会瞎闹腾中徒增的痛苦,陈大侠却选择了漠然置之。
     把自己的个人追求,凌驾于千万百姓的安乐之上,这不仅仅是偏执,更是一种自私。慷慨激昂、不畏牺牲的人未必就是大侠,他们只是死士而已。能否称得上“大侠”二字,是由他们是否给百姓带来了幸福而决定地,所以陈近南不是大侠,袁承志不是大侠,陈家洛也不是大侠。在武侠宗匠梁羽生笔下,这种自私自利的“伪侠”也比比皆是,为侠义精神上染了一个个大大的墨点。






作者: 琴蝶梦    时间: 2019-5-3 15:55

     4、不易
  
     仔细想想,要做一位真正的大侠,真地很不容易。大侠寄托着人们心底太多太高的冀望,所以人们也对他们有着太多太高的要求。
     其实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是非常有必要地。毕竟,不受律法制约的人是危险的,他很容易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仗恃着武功胡作非为。这种顾虑令许多人对侠客的正面意义有所疑虑,而想要驳斥这种对侠客“破坏社会秩序”的猜忌,就必须先对他们在道德上做出缜密的制约。
     真正的大侠,可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地。

     最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武功。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离开实力,说什么都是空地,所以文天祥不是侠客,于谦也不是。
     其次是公正,如果私心泛滥,做不到秉公持正,那一身艺业,就成了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铁面无私并不容易做到,当豪强们托亲朋故旧来讲情,情面难却时;当自己的亲眷做下恶事,不得不忍痛大义灭亲,以全侠义之名时,大侠们是非常苦恼地。杨过在古墓中捉到了滥杀无辜的李莫愁,却不按律法和道义将其斩杀,反而徇私纵放。张无忌明知周芷若屠杀了无辜的杜百当、夏胄等人,却对此无动于衷。他明知谢逊多行不义,却不将其明正典刑,而是百般庇护。显然,杨过和张无忌这种武功高强的人,都缺乏基本的律法意识,也缺乏秉公执法的持正心态,更没有大义灭亲的崇高觉悟,所以他们都不是大侠。
     当大侠的另一个难度在于量刑和自律。看武侠小说时,常感于“大侠们”的肆无忌惮和心狠手辣,许多恶霸豪强,不过是占了几亩地,强抢民女未遂,就在大侠刀光一闪后人头落地。这些人虽然有错,但依律公正判决,却也罪不致死。“大侠们”为图省事,为求痛快,往往采取血腥、严苛的惩处方案,这对那些尸首两分的恶霸来说,其实是颇不公平地,他们中有很多都本该有悔过自新的机会。律法是需要严谨慎重的公器,社会不应是大侠们潇洒写意、昭显张扬的舞台。随心所欲,刀光乱闪,那已经不再是行侠,而是成了发泄,成了显示武功的浅薄举动,成了为满足内心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平台。大侠本来该是律法漏洞的补充,执法不公的监察,可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压抑内心的疯狂,那还谈得上什么矫正?那只会矫枉过正。如果大侠可以按自己心意来胡乱判决恶霸的命运,那他们和那些恶霸还有什么不同?
     上面说的,并不是做大侠最难的地方,最难的是付出。大侠不能偷懒,不能安逸,他们要整日行走民间,察千家冤屈,管万家不平,这显然是出大力而不得利的苦活。行侠者不仅丧失了自身的享乐和欲求,更要舍弃自己的其它梦想,随着青春岁月在仗剑行侠中的流逝,权势、地位、美人、财富这些众人追逐的目标,也必然与他们渐行渐远。
     而且行侠仗义风险很高,他们得罪的多半是实力强、关系多、背景硬的强梁,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有时非但不能除暴安良,自己反倒会被“暴”给除了。就算他们武功高强,还能仗剑自保,可父母妻儿却不会武功,某日回家后发现尸横满地,妻子满身血污横在床上,儿子已被放在锅里蒸熟……这种惨景足以让大多数人对行侠望而却步。而且大侠一人身兼调查、抓捕、执法三责,惩处时还需要判断精确、量刑恰当,简直想想也令人头皮发涨。
     做一位真正的大侠,真难!
     令狐冲带着美女任盈盈往家里一眯,老婆孩子热炕头;楚留香同志不行窃连船都等闲不下;李寻欢倒是入世,却整日躲在小酒馆里醉生梦死。这些大侠个个都活得洒脱自在,却对神州大地上处处可见的贫寒困窘、强凌不公视而不见。
     这样的大侠,还算得上是大侠么?

作者: 蝠仞翩    时间: 2019-5-3 15:55



     5、一以贯之

     或许,我们也该对大侠们宽容一些。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也有自己的幸福和感情,他们不可能始终如一地用自己的青春,去无休止地为维护弱者而奔忙。他们有时也会焦躁,也会冲动,也会徇私,也会犯错,他们也有自己的欲求和梦想,也会做些谋个人利益的事,他们有时不是大侠,有时却又是地。一以贯之的无私奉献,毕竟是太高的要求,还是把道德的缰绳略放松些,给我们的大侠们留些自由呼吸的时间。
     曾经想过:韦小宝好色贪财、追权逐势、整日拍马谄媚,为什么读者却对他并不反感?很久之后才想明白,那不过是因为: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人,他所追求的金钱和权势,也正是大部分读者所渴求的;他妥协谄媚的时候,换成我们也无法挺直腰身。当看到郭靖、萧峰这种大侠的高风亮节时,我们在钦佩之余,内心也无可避免地会因反差而感到自惭形秽,似乎已暴露出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所以我们会略感不适。而在看到韦小宝这种境界和我们一样,甚至还有所不及的主角时,我们自然就没有压力,萌生出亲切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并“心有戚戚”地轻轻一笑。
   



五、侠义与人性

     在过去的武侠小说中,赞颂了太多的亲情、友情、爱情,弘扬了太多的“为国家”、“为民族”、舍弃“小我”、成全“大我”,而真实的,有深度的,肯挖掘剖析人性的作品,却几不可见。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演进,人们对人性的回归和个体的关注越来越多,浓郁的政治说教渐渐开始向对人性的关注转化,毕竟“以人为本”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深入发掘人性,关注每个人的痛苦和喜悦,真正重视每个百姓的尊严和价值,真正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意义,才能让写出的作品不那么虚假,不那么空洞,才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令人遗憾的是,时代的车轮已经碾入了新的世纪,可大部分读者的思想却还仍然十分守旧。我们已经看惯了代表正义的大侠击败代表邪恶的魔头,习惯了主角总是顺风顺水,大功告成。我们坚信“邪不侵正”,从未怀疑过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可却无人愿意思考,大侠为什么是正义地?魔头为什么是邪恶地?谁又有这种给他们定性和分类的资格?为什么邪恶一方智计百出,却永远无法战胜儒雅敦厚的正义一方?这种荒谬的必然性到底是如何产生地?
     不得不说,我们对人性的反思仍然十分浅薄,惯性思维让我们从来只关心主人公的命运,而把小人物的牺牲看得天经地义。我们已经习惯了漠视小人物的情感和安危,更不会在意他们的幸福和痛苦。在潜意识里,我们认为他们就应该自觉点,主动地为了主角的成功,而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可是既然人人都是平等地,那凭什么要求他们去牺牲和付出,凭什么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主角功成名就的垫脚石?我们知道他们是配角,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的家人也不觉得他们是微不足道地。人们常说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是书中的一个小人物,你愿意为了主角的风光而卑微地死去么?
     更为可悲的是,在传统的侠义精神中,国家和民族这样的“大我”,常常为人们划出一条严苛的标线,强迫人们在家国大义前保持极高的觉悟,要求他们不能退缩,不能犹疑,不能投降,不能逃难,随时随地做好牺牲的准备。当情势不利时,更是必须英勇无畏、义无反顾,战死在城头才是被允许的唯一归宿。
     有时会想,做为防守襄阳的一名普通士兵,在大势已去,城池将破时,他应该为朝廷和城池殉节么?能做到舍生报国固然是好,可如果带着妻儿和老母逃走了,他就真地十恶不赦,从此再也不能挺直腰杆了么?凭什么昏君奸臣可以在后方夜夜笙歌,凭什么江南百姓可以衣食无忧,而襄阳城的军民,就一定要牺牲性命,舍弃亲人?如果他们残废了,他们的老母谁来赡养?如果他们战死了,他们的妻儿谁来抚育?难道让他们冻死街头,自卖青楼,成为江南显贵马前的小厮么?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就让它到此为止吧。著名武侠写手杨叛曾在自己的短篇武侠----《一个襄阳城的小兵》中,对此有过比较深刻的反思。每个读者都在关心郭靖和杨过的悲和喜,可又有谁想过,那些平凡普通的士兵,也都有自己追求企盼的小小幸福。
     在从“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到“个人正当权益神圣不可侵犯”的路上,武侠小说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过。而与之相应的,作者和读者在侠义与家国方面的思索和进步,也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能给这段历程加个期限,我希望,它能够短一些,再短一些。




作者: 隗晓兰    时间: 2019-5-3 15:56

下阙:几位武侠宗师作品中的大侠


一、梁羽生笔下的大侠

     梁羽生笔下的侠,是儒侠。
     然而细细思量,却发现其中有许多“伪侠”。这些所谓的大侠,看似冠冕堂皇,道貌岸然,实则自私阴险,工于心计,极尽挑唆、煽惑、哄骗、利用之能事,掀起了一波波血雨腥风,之后竟还在光天化日下欺世盗名,博人赞誉,真是将荒诞和错乱演绎到了极处。
     下面就来揭揭他们的画皮:
   
     1、政治说教

     由于时代相隔遥远,加上思路和笔法的承前启后,梁公的作品渐渐与时代脱节,曾经的武坛宗师,如今已是声名渐衰。尤其是梁书中陈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今天看来,已经严重地不合时宜。当然,这点是与历史局限性分不开地,在那个曾经高度泛政治化的时代,一切艺术形式,都要牵强地掺杂一些政治蕴意,老梁自然也不能免俗。时代的束缚让老梁的作品中充斥着道德说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更是被拔擢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只要是为了民族大义,即使有再多的缺点和毛病,也会被赋予正面形象,犯下再大的过失都可以原谅;然而谁若敢在立场上稍有动摇,就会立即被贬得万劫不复。


     2、脸谱化

     与政治说教相和,在梁羽生的作品中,人物的脸谱化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人人一张扑克脸,正方高大全,反方没有半分优点,颇有那十年中样板戏的味道。尤其是各书中的主角,都是一个个卫道士,整日想着为国家报效,为民族牺牲,为大义舍弃一切。
     当今之世,以人为本,普遍开始欣赏追求人性的复杂和变化,日益认同合理真实的人物塑造。一个义薄云天的汉子,一回家就打老婆;一个卑鄙无耻的汉奸,却对自己的母亲至爱至孝……其实这种矛盾纠结的存在,才是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真实情态。
     在梁公的作品中,人物塑造普遍遵循“假大空”的原则,他们没有欲求,没有畏惧,没有妥协,没有犹豫,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像是,一个个生化人。他们活得很单纯,从没要求过自己的小小幸福,他们的每一滴血、每一滴汗,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淌,造反就是他们习武修文的唯一意义,反清复明就是他们存在的全部价值。
     梁公笔下的主人公,是一群严重失真的人,他们看似会说会笑,会恨会爱,但骨子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相似的最高准则----为国家+为民族。他们平日温文尔雅,可一旦有人抵触了这个最高原则,他们就会立刻变得果断而冷血,就像是忠实于“阿西莫夫三定律”的机器人。
   


     3、执念

     仅仅人物的塑造失真,还不能否定梁作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大侠”地位,真正让他们与“大侠”二字无缘的,还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愚蠢执念。
     在梁公的很多作品中,主人公不论男女,都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坚定地要用暴力推翻现政丆府,并为此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我们暂且避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满汉统治谁更好”这两个复杂的命题,仅从“大侠们”组织的数次造反的结果来看,似乎也只能以“瞎折腾”三个字来概括。      
     真地很佩服老梁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结,从写作伊始就开始玩造反,一直闹腾到收山。尽管在各部书中,老梁乐此不疲的反清活动次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笔下的造反斗士们却愈挫愈奋,此伏彼起,直把大清朝折腾得民不聊生。
     造反其实没啥错,成王败寇本就是历史的铁则,若真能还汉人江山,对百姓安乐和文明发展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可折腾总要有点谱,明明毫无希望的事,却硬要闹腾不休,这可就太不理智了。一次次的失败、枉死、流血、杀戮,不仅造反区的军民陷入梦魇,清廷为了筹措庞大的军费,也不得不增加统治区的赋税,更是大大增加了全国百姓的负担。有人说只有试过了才会知道能否成功,这话倒也有一丝道理,但搞试验也要有个头,总不能无休无止、扩日持久地折腾下去。其实归根结底,受苦的还是双方的百姓,“大侠们”有百折不回的坚执,可百姓能经得起这种百折不回的折腾么?

作者: 笆羯    时间: 2019-5-3 15:57

二、金庸笔下的大侠

     金庸笔下的主角中,能勉强称得上大侠的,有三位。
     之所以说他们“勉强称得上”,是因为人都是复杂地,他们并非时时处处,都能表现出大侠的光辉。然而比起大部分始终黯淡的人,他们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了。

     1、胡斐

     在浩如烟海的武侠小说中,如胡斐般纯粹的大侠寥寥无几。他的侠义并不因为武功高强,也不在于跟着红花会瞎折腾,却是因一个名叫凤天南的人而昭显。可以说,正是凤天南成就了胡斐的侠义。
     在大部分的武侠小说中,很少见到有大侠肯付出很大代价和很长时间,去千辛万苦地追杀坏人,伸张正义。他们信手所做的行侠仗义,都是些举手之劳,而且还有很大的成分是想邀买声名,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和正义感。其实这些大侠的道德和品行并不出众,与我们普通人相比,他们仅仅是多了一身惊人的艺业罢了。如果换成我们有那样的武功,或许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更努力、更无私、更侠义。
     在这方面反思比较深刻的,是温瑞安的中篇小说《侠少》。这是一篇很独特的武侠小说,那些艺成下山的少侠们,所做的每一件义举,都是为了博得江湖美誉,因为那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江湖地位;对于武功高强的恶人,他们远远避开;对于品性龌龊但辈高位尊的前辈,他们曲意巴结,奴颜婢膝。整个江湖中,从上到下都充斥着这种“大侠”,他们彼此捧场,互相恭维,可当一面对利益和荣誉,却又你争我夺,相互攀咬,其间种种丑态,竟与《官场现形记》中毫无二致。
     谁说武人个个秉性清正?有时江湖远比官场更为黑暗。

     然而胡斐与这些人不同。
     为了素不相识的钟阿四一家,他千里追杀武林豪强凤天南,几次陷入险境。在此期间,凤天南赔礼道歉,托朋友求恳,煞费苦心地送钱送房,希望胡斐能放他一马。江湖人都讲个义气,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再大的侠客,遇到如此的低三下四、人情世故、朋友交谊,怕是也会妥协了,就算依然要惩戒,也多半会从严惩变为薄责。尤其是胡斐对袁紫衣情深一往,袁以情相求,胡斐却仍能不为所动,断然拒绝。扪心自问,易位而处,这些我做不到,我想大部分人也做不到。
     小胡斐对道义有着非比寻常的坚持,他也曾在人情和危险面前动摇过,但每当一想起钟小三被剖开肚腹的惨状,便会立刻重新坚定,义无反顾地继续踏上追杀之路,终于令凤天南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胡斐是真正维护公道的大侠,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张无忌做不到,杨过也做不到,所以他们都不如胡斐可敬。



2、萧峰

     萧峰几乎是个完人。他武功高、讲义气、性情磊落、能力出众……
     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
     他无法选择自己的民族。

     萧峰有许多道德观并不磊落。当他确信自己是契丹人后,立刻开始为自己当年“大肆杀戮契丹狗贼”而愧悔。显而易见,起初萧大侠对“契丹狗贼”的憎恶,只是因为狭隘的民族观念,而并非因为那些“契丹狗贼”曾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萧大侠,难道仅仅因为血统变了,再看到契丹铁骑杀戮汉人百姓时,你心底就没有怒意了么?
     你那扶危济困、造福苍生的大侠理念,在民族归属前竟然如此微不足道了么?
     难道所谓的侠义精神,仅仅是局囿于某个民族么?
     我觉得,此时抱持着狭隘民族观的萧峰,不是大侠。

     乔三槐夫妇十几年视若己出的抚养,恩师玄苦多年的疼爱与教诲,这些对于萧峰来说,哪件不该刻骨铭心?哪件不该让他尽心竭力地复仇?然而当他看到对面那个面容酷似的男子,胸口上那青郁郁的狼头时,他便将自己的前半生全都忘却了,忘了曾经的恩情,忘了曾经的疼爱,忘了曾经的坚持。

作者: 袁歆然    时间: 2019-5-3 15:57
     他和杀害自己养父母和恩师的凶手并肩站着,无比亲密。
     都说“生不如养”,但萧大侠显然并不这样认为,那些以往的关怀和疼爱,终究还是抵不过身上相连的血脉。萧大侠,养父母在血泊中的惨状,你忘得太快些了吧。
     我觉得,把亲人的惨死轻轻抛诸脑后的萧峰,不是大侠。
    
     后来萧峰开始抛却自己的过去,与曾经的朋友划地绝交,感情也开始渐渐向契丹倾斜。其实纵使他仍然对汉族死心塌地,汉人也容不下他了,聚贤庄内的疯狂前,又有谁给过他辩驳的机会?
     然而在经历了情感的割裂与民族的错位后,萧峰的民族观和价值观却在痛苦中得到了升华:
    “乔峰缓缓的道:我一向只道契丹人凶恶残暴,虐害汉人,但今日亲眼见到大宋官兵残杀契丹的老弱妇孺,我……我……阿朱,我是契丹人,从今而后,不再以契丹人为耻,也不以大宋为荣。”
     此后契丹人萧峰的民族观日渐开明,他不再局囿于血统与族别,而是渐渐把目光的中心移到百姓的安乐之上。在雁门关前,他舍弃了荣华和生命,消弭了一场大战。这一次,他功德无量。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萧峰终于升华成了一位大侠,对汉人来说是,对契丹人也是。
     于是一直狭隘的中原群豪大哭,终于肯承认:“你虽是契丹人,却比我们这些不成器的汉人英雄万倍。”
     只是这些话萧峰再听不到,雁门关前北风呼啸,几百年前,这里没有辽国,没有大宋;几百年后,这里同样没有辽国,也没有大宋……



     3、郭靖

     比起萧峰,郭靖何其幸运。
     他虽是汉人,但母亲被成吉思汗逼死,让他有了很好的理由,去忘却幼年时蒙古草原予他的恩情;在襄阳将破前,成吉思汗病了,拖雷收兵了,他不用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他抵御的是杀人盈野,疯狂残暴,杀戮平民多达两亿的蒙古兵,这让他在为国家和民族效力的同时,也成了百姓安乐的守护神,他幸运地避免了民生与家国相悖时的矛盾。如果进攻一方换成一个比腐朽的南宋更加先进文明,且能够善待百姓,对新子民一视同仁的侵略者,那郭大侠“保境安民”的光环,还会如现在一样璀璨么?
     从一个汉人的视角来看,郭靖保境安民,无疑是实至名归的大侠。可在蒙古人眼中呢?在那些他小时草原上的玩伴,和曾追随他南征北战的部曲眼中,他又会是怎样的形象?这个蒙古草原蕴育出的金刀驸马,在今天的守城战中,又斫下了几个草原勇士的人头?

     书中最矛盾纠结的人其实是杨康,生父与养父孰轻孰重,如何取舍,这对谁都是一个相当困扰的话题,更何况其中再掺杂上家国与民族的成分。出于狭隘的民族观念,读者们大多对杨康采取唾弃谴责的态度,将其视为贪慕荣华的可耻汉奸。其实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自小在金国长大,一直将自己看作金人,又岂会对自己的“祖国”没有感情?又岂能在一朝间就决然割舍,敌我互易?读者们一方面对萧峰不忘汉族旧情的举动十分赞赏,一方面却又苛求杨康对曾经的“亲人”和“故国”翻脸无情,这又是何等狭隘不公的思维方式?
     扪心自问,如果易位而处,即使暂不考虑荣华富贵的因素,在抚养了自己十几年,视若己出、百般疼爱的养父,与首次蒙面、毫无感情基础的生父之间,我怕是也会选择前者。



     4、称不起大侠的人

     至于袁承志、陈家洛这种卫道士或复仇者,与梁羽生作品中的“伪侠”其实并无分别;而像令狐冲、杨过、张无忌这种散漫型选手,心中并没有太多家国和忠义的概念,更缺乏行侠仗义的激丆情,他们虽有一定的正直之心,遇到不公之事、可怜之人,也愿意热心地尽自己的一份力,但他们生活的主体和重心,还是在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上。他们不是为了百姓而活,也不是为了国家而活,更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活,他们虽为上天宠眷,身具盖世武功,却没有用这惊人艺业回报社会、造福万民的社会责任感;更没有牺牲自身幸福,把一生奉献给行侠仗义的觉悟。      

作者: 熨辕迩    时间: 2019-5-3 15:58
     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实常见的,他们无论是思维还是性格,都比较贴近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对此我们也不应该苛责,毕竟,为了别人的幸福去牺牲和付出,是太过高尚的行为,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地。每个人都像一颗流星,都有在星空中,璀璨闪耀一刹的权利。那些不肯牺牲自己小小幸福的大侠并不可耻,即使他们小小地自私了一下,和自己所爱的人隐居起来过上了小日子,漠视了天下那救不完的苍生,逃避了人间那管不尽的不平,却也根本无可厚非。
     他们是真实而潇洒的人物,但他们不是大侠。
   
  


三、古龙笔下的大侠

     古龙的作品很多,所以主角也多,但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到称得上大侠的人。
     大概是因为古龙生性懒散,耽于逸乐,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普遍较为贴近生活,更像是有血有肉的人。除了决斗的山巅、无人的幽谷、热闹的武林大会外,主角们还常常出现在破落的酒馆、喧嚣的赌场、卖笑女的枕畔。他们不再为国家和别人活着,他们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痛苦,和自己的洒脱;然而他们却又很不真实,大多有着极其怪异的性情和不可理喻的逻辑,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有充分理由的痛苦者,和莫名其妙的痛苦者。而其间的任一种,精神都有些扭曲,心灵都有点变态。
     如果说李寻欢自作自受的痛苦和傅红雪小题大做的痛苦,尚有让人能够理解之处;那陆小凤、楚留香等人莫名其妙的痛苦,就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潇洒逸群、朋友众多、武功不凡、衣食无忧,早已达到我们大多数人毕生梦寐却不可求的人生层面,比起那些颠沛流离的人,比起那些狗苟蝇营的人,比起那些为谋衣食而劳碌半生的升斗小民,他们是何等的幸运?然而这些人竟然还不满足,整日买醉于酒乡借酒浇愁也就罢了,竟还常在醉前醉后说出像“酒醒之后的空虚,繁华之后的寂寞”之类欠打的话。人心无尽,竟至于此。
     而且这些大侠的社会责任感都比较淡薄,他们虽有行侠仗义的能力,却很少关心百姓的安乐,更不愿把沉湎于痛苦,沉醉于酒乡的时间拿出来,为那些正承受不公,正遭受不幸,正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事情。所以他们虽然武功高强、宽容善良,却与“大侠”二字素昧平生。
     在这些人中,与“大侠”二字相距最远者当然要算楚留香,当他仗恃武功,从别人手中抢去珍宝时,他便已与侠义精神渐行渐远。财主们拥有珍宝并不是过错,书中也没有事先提到他们的为富不仁,如果这些珍宝都是正常的收入所得,他又有什么权力巧取豪夺,然后自己拿去邀买功德?
     李寻欢的胸怀和气度虽然令人敬佩,但他灵魂的重心却是那个被他出让的女人,他的大半生都耗在一个小酒馆里,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管这世上的不公。李寻欢的精神世界是扭曲的,他一方面对林诗音铭心刻骨,一方面却又能罔顾她的幸福和快乐,把她当成货物出让。
     熊猫儿、陆小凤等人就更不必说,他们的视野,仅仅局限于身边的朋友和武林的纷争。叶开和沈浪或许有些做大侠的潜质,但书中并没有写出他们的行侠仗义和扶危济困。  
     《欢乐英雄》中的几人没有“劫富济己”的可耻行为,他们虽然活得贫穷窘迫,却也活得坦荡磊落、问心无愧,他们是自己道德上的英雄。然而他们只是简单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却没有仗剑游侠天下,扫平世间不平事的豪兴,所以他们也不是大侠。然而他们毕竟还是英雄,欢乐的英雄。   
     至今还记得那部书的引言:“谁说英雄寂寞,我们的英雄就是欢乐的。”




作者: 蝠仞翩    时间: 2019-5-3 15:59
     都说“侠以武犯禁”。不敢挑战法律和制度的尊严,不敢去弥补矫正律法的缺失和漏洞,不敢去“以武犯禁”的大侠,那还是大侠么?那只是一个呆板僵硬的执法机器罢了。

     脑中忽又想起追命消极的处世态度。当心中的正直和青春的锐气在一次次的妥协和自欺欺人中磨蚀殆尽后,追命开始沉醉酒乡、玩世不恭,他的背影越来越凄凉落寞,他的神情也越来越麻木无奈。终于,追命的世界观开始渐渐扭曲,从青年时的激昂明锐,变成了中年大叔的----
    “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
   


     3、王小石

     王小石是温书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人,他和苏梦枕、戚少商这种一心追逐功名事业的豪强不同。那些人或许也曾有过为百姓和弱者伸张正义的抱负和志向,但在江湖的争伐中,在冰冷的现实中,他们的原则渐渐消失,他们的正直渐渐淡漠,他们越来越习惯妥协和退让,越来越擅长结党和利用。他们无疑更适应这个社会,更容易生存下去,功成名就,然而“侠义”的精神,却早已被他们搁置在一旁。
      但王小石不然。
     “到开封府来碰运气的人,王小石是其中之一。他年轻、俊秀、志大、才高,远道而来,一贫如洗。但他觉得金风细细、烟雨迷迷,眼前万里江山,什么都阻不了他闯荡江湖的雄心壮志。就连春雨楼头、晓风残月的箫声,他也觉得是一种忧愁的美,而不是凄凉。”
     在《温柔一刀》的第一段中,王小石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出来,短短几行字,一个朝气勃勃、胸怀大志、初闯江湖的青年便已跃然纸上。然而怀才多不遇,真正的人才一样会潦倒失意、醉卧街头,但当王小石开始为下一顿饭发愁时,他选择了到药局打工赚辛苦钱,而不是可耻的劫富济“贫”。看到这里,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之后王小石得到了苏梦枕的知遇和重用,落魄过的人才会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出头;而且王小石是个重情谊的人,他钦佩敬爱苏梦枕,把他真正当成大哥看待,并为彼此间的兄弟情所感动。在落魄和感情的双重力量下,如果出现分歧,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妥协退让、委屈求全,而放弃自己一贯的坚持。
     然而王小石没有,他明确地告诉苏梦枕自己行事的原则:

     “如果朋友行的是伤天害理的事,我岂不是伤天害理?如果敌人是仗义卫道,就算是仇人,我也要相帮。”
     “王小石坚定地道:“我只是在问:“金风细雨楼”的经济来源。”他审慎的神色已远超乎他的年龄:“我知道“六分半堂口包赌包娼,喑底里还打家劫舍、偷骗抢盗,无所不为,如果“金风细雨楼口也如是,都是一丘之貉,我为啥要相帮?”

     于是他得到了我再次的敬重。
     在书中并没有看到太多王小石扶危济困的壮举,但他显然仍与苏梦枕这样的豪强有本质上的不同。苏梦枕要做大事,所以要经营关系,要在一定程度上丢弃道德,向黑暗妥协。他与四大名捕也不同,那些人心如明镜,却束手缚脚,只有无奈地看着不公和黑暗在自己身边蔓延。
     王小石没有束缚。
     当上金风细雨楼的楼主后,为了大局和帮派利益,王小石起初也束手缚脚,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于是他并不快乐。然而他终究无法像苏梦枕和四大名捕一样,舍弃心中的侠义精神,于是他终于与黑暗势力决裂,诛杀了奸相傅宗书。王小石舍弃了楼主的权位,但他却从不惋惜,他是天生的游侠,从来就不适合做领袖。那种为了所谓的大局,牺牲无辜,见死不救,做有悖道德的事,或许是明智的,是能将利益最大化地,但他却永远都做不到。之后王小石在朝廷的追杀下颠沛流离,险死还生,可他却在逃亡中找回了自己,找回了侠义精神。此时的王小石,比起京城中束手缚脚的王楼主,想必会快乐地多吧。
     或许真正的大侠,反而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智和明智,有了太过精密的权衡、太过长远的眼光,和太多为了“大局”而做出的阴暗和妥协,那就不再是侠客了,那只是政客。
    


作者: 孟渑    时间: 2019-5-3 15:59
     数十年前,梁羽生承前启后,将旧武侠革弊纳新,开创了新武侠的盛世。此举不仅奠定了老梁在武坛的“宗师”地位,也为金庸的第二次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时间流逝了半个世纪之后,黄易终于成为了继金庸之后的第三块界碑,将武侠小说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时间过了一百年后,人们突然意外地发现:武侠始于仙侠,也终于仙侠。  




六、二流武侠中的“侠”

     除了上面五人的作品外,之前数十年中所出的武侠小说可谓浩如烟海。然而其中良莠不齐,总得来说质量比较低劣,连卧龙生、柳残阳等人写的二流作品,在其中都能位居前列。而且这些小说情节大多相似,人物刻画又苍白空洞,语言更是味同嚼蜡,从初看时的好奇与兴奋,到后来的厌憎和不齿,大概仅需读完十部。当然,这其中也有极少优秀的作品,但那毕竟只是冰山的小小一角而已。
     下面说说这些二流作品中的大侠。

     1、狗屎运
   
     此类作品中的“大侠”一出道,便会一次次地拾获绝顶秘籍,一次次地吃下千年朱果、万年冰蟾……在深深讶异于这些动植物漫长生命的同时,我也不禁对这些所谓的“大侠”,和这靠狗屎运得来的绝世武功,感到深深的不屑。
     拿着不劳而获的成就,吃着天上掉下的馅饼,这样的大侠,总是让人瞧不起。


     2、小爷

     这些“大侠”的行为也多半如他们的狗屎运般令人厌恶。很少见到他们有扶危济困的行为,劫富济“己”的无耻之举倒是屡见不鲜。偶尔他们也会惩治几个武功低微的恶霸,并用这举手之劳来博取感激,邀买声名,并享受一下当英雄的成就感。他们最喜欢在豪华酒楼上挥金如土,随意打赏,有些甚至还恬不知耻地自称为“小爷”,直让我读得全身恶寒。
     黄易笔下那些追求武道巅峰的人或许不够无私,只顾致力于自己的武道突破,却缺乏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但他们的才华和气度却仍然令人钦佩景仰。可很多这些二流作品中的“少侠”,无论行为还是嘴脸,都透出一股令人厌憎的酸腐和浅薄,就如那放了好几个夏夜的馊饭。



     3、倒行逆施

     大侠之所以令人景仰,是因为他们为其他人做出了牺牲和奉献,不畏艰辛、不谋私利地给百姓带来了福祗。而这些二流小说中的主角,倒有一半人的目标是报私仇;另一半则是莫名其妙的正义感泛滥,非要将有志于一统武林的“魔头”剪除。秦统六国的积极意义谁都知道,那这些“魔头”将这纷争不绝的武林整合起来,是否也应该算是一件美事?
     我们姑且不论无政丆府主义的江湖和规范一统的江湖哪个更好。即使选择了前者,等到“大侠”斩杀了“魔头”,站在高山之巅,手持“武林盟主”的大印,欣然接受群雄的赞颂簇拥,顾盼自得地微笑时,他们的形象便在我眼中模糊起来,有时竟分不出,这“大侠”纵控下的武林,和被剪除掉的“魔头”统治下的武林,又有什么分别?
     难道,在所谓的“正与邪”、“善与恶”之类惑众的幕布之后,终究也只不过是寻常的丛林法则、成王败寇?

  

作者: 冉举    时间: 2019-5-3 16:00

七、新武侠中的“侠”

     在古龙辞世、温瑞安入宫、黄易渐归沉寂后,网络的普及为武侠小说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影响力更为深远的平台。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武侠,我主观地将其称为----“新武侠”。
     在新武侠中,能端得上台面的优秀写手就那么七八个,好的作品也就十几部,于是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角也就不多,其间能称得上“大侠”二字的,更是寥寥无几。《昆仑》中的梁萧、《偷天换日》中的林青、《以待天倾》中的周四,虽然人物刻画得都极好,但品操却都与“大侠”二字无缘。小椴文笔的儒雅高远虽然远胜金、梁,但情节上却失了曲折,于是终究难有太大的影响力。
     更重要地是,新武侠中创新的元素太多,这让传统武侠中“侠”的气息淡了不少,尤其是在人性方面脱离了“假大空”的不真塑造后,主角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于自身的喜乐和对梦想的追逐,于是那种为了百姓而牺牲付出的侠义精神,便也与他们渐行渐远。
     幸好,还有一本《英雄志》,让那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迄今还没有完全湮灭。

     许多人不喜欢《英雄志》,因为在书里找不到他们的梦想,他们不能代入自己,借着附体主人公来得到意淫的快乐。《英雄志》从来就不是二流写手迎合低俗读者的产物,所以在书里面,你决计看不到大侠挥斥方遒的写意,也感觉不到纵横天下的兴奋。迎接每一个读者的,只有英雄的执着、英雄的痛苦、英雄的悲愤,和英雄的无奈。引用一句孙晓自己的话:“《英雄志》是一部记录失败者人生的小说,却不是让失败者寄托失意的小说。”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英雄志》的思想深度远远高于金庸的任何一部作品,那是因为他们还并未看清英雄志的真正内涵。这部书的深度在于,它承载了一个自国家、权力、社会、人性开始以来,就自然而然出现,却始终无人能够解答的艰深问题----治世!
     千古以来,这个社会都充斥着数不尽的昏暗和不公,不合理的事每天都在每个人身边上演。虽然我们不能奢求绝对的公平,但总是希望贫富的差距能小一些,百姓的苦痛能少一些,社会的运行能再合理一些。起初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制度,但制度是人订地,法规是靠人来执行地,那些看似缜密的规条,最终还是会被因人而异地解读。所以豪强仍然横行不法,所以百姓依旧饱受欺凌。于是人们又将希望寄托于“侠”,希望他们能弥补制度和律法的缺漏,维护执法的公正,为这世界的合理运行,给出一组完美的方程解。小说中的大侠就是如此应运而生,他们负荷着万民的期望,开始踏上不辞辛苦,不畏艰险,锄强扶弱,反抗入侵的艰辛之路。
     然而他们成功了么?显然没有。
     郭靖在襄阳的舍死忘生,并不能遮掩南宋朝廷的腐朽昏暗。他在襄阳浴血奋战,南宋小朝廷却在后方骄奢淫逸,夜夜笙歌;他武功盖世,却不得不屈就于昏聩无能的吕文德,处处受到掣肘。历史上襄阳告急,援军却对雪片般的求救置之不理,在一旁隔岸观火,坐视襄阳陷入绝境。在苦苦支撑了两年后,襄阳军民伤亡惨重,终于在回回巨炮的轰击下失去信心,献城投敌。有时会赌气地想,这样的昏君,这样的佞臣,这样垃圾的朝廷,亡了也好。
     这种大侠的失败与无奈,在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中,流露地更为明显。四大名捕和诸葛正我等人,明明满腔正气,希望能给百姓带来安乐,但他们却力不从心,所以活得万分憋屈郁闷。他们的“侠义”只能在昏君允许的小范围内施展,大多时候,他们只有痛苦而无奈地,看着朝政日非、民不聊生,看着一场场冤狱在眼前上演,看着好人一个个死无全尸,坏人一个个纵怀大笑……
     但他们却不敢反戈一击,斩杀昏君佞臣,因为他们心存忌惮。四人并非愚忠之辈,也明白“民贵君轻”的道理,然而他们却害怕,在制度和稳定被打破后,政局将产生动荡,混乱会给百姓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其实他们心底想必还有另一个隐隐的顾虑:即使成功的改朝换代,另立新主,这新建立的朝廷,就真地能清如水,明如镜,一尘不染了么?

作者: 方曼蔓    时间: 2019-5-3 16:01
     显然,他们没有这种信心,于是他们便只能将就,只得隐忍,只好继续憋屈。

     现实其实总是不似想象中那般简单美好,当侠义和律法都不能消弭人间的不平时,那这个世界的公道,又该倚靠什么来维护?做为一名武功盖世的大侠,胸怀着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除了简单却低效的行侠仗义外,他们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济世之方,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历史的走向,让这社会能运行得更和谐,为更多的人带来公平和公正。这个艰深的命题在《英雄志》中得到了比较透彻的解读,孙晓塑造了四位主角,并让他们分别承载了四种不同的治世理念,再通过四人在乱世中的挣扎与苦痛,成功与失败,来验证各自承载理念的正误。
    
     1、规矩

     心机深沉的贵公子杨素观的治世理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规矩。他摒弃人情,以身作则,用绝对的规矩治世。他的理念乍看起来很不错,可规矩的落实是需要执行力的,于是杨素观只有倚靠特务组织和恐怖手段来控制国家,这便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无数的血腥和残酷。然而杨素观并不在乎手段的黑暗与卑鄙,他认为只有目的才谈得上对错和善恶,手段仅仅是实现目的工具而已,所以手段并没有对错。
     用黑暗的手段,实现光明的目标,在这点上,杨素观从未动摇。
     贵公子活得很累,他一生为了“规矩”二字而活,这两个字其实从本质上看就是律法,杨素观的治国理念其实也就是法家治国思想。他当然知道规矩不可能绝对完美,总有一些无辜的人要牺牲在这规矩的不合理之下,但他却认为这是为了大局而不可避免的牺牲,只有毅然舍弃少数的倒霉蛋,才能成全“多数人”的幸福。于是杨素观用残酷的手段来湮灭因规矩的不合理而引发的抗争,对那些无辜的“少数人”进行无情地镇丆压。
     杨素观一贯被视为魔头,大部分读者都觉得他阴冷残酷,是个大反派。但很少有人想过,他作恶图的是什么?权势,富贵,享受?似乎都不是。其实他用一生去坚持和追寻的,还是他认定的----治国之道。
     杨素观是可敬的人。他是体丆制最坚定的捍卫者,不惜一生背负着恶名,游走在险诈和阴暗之中。他很少考虑自己的私利,念念不忘的,只是想建立并维持一个好的“规矩”,让国家能在制度的制约下,大致上平稳地走下去。为此他殚精竭虑,夜不能寐,在大多数人正做美梦的深夜里,贵公子正反复地权衡和判断,并得出最冰冷无情,却也最果决睿智的深谋远虑,将国家引领上正确的道路。   
     谁说心黑手狠就不是大侠?杨素观心忧天下,公正无私,保障了大多数百姓的利益,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大侠。
     即使以当今的眼光来看,杨素观“以法治国”的理念,也无疑是洞穿历史的睿智之举。可那些被他牺牲和遗弃掉的“少数人”呢?他们的死就真地是天经地义了么?为了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我们真地可以心安理得地牺牲掉他们么?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于“少数人”自己的牺牲觉悟,可如果他们不愿为了“大我”而牺牲自己呢,那“多数人”又该如何?用手中的刀强迫他们牺牲么?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回答,不过西北的千万饥民却对此并不关心,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饥饿难耐的肚子。他们不愿意为了全局而牺牲自己,拒绝听从朝廷要他们活活饿死在西北的命令。为了活下去,他们艰难地拖动着无力的身躯,一路蹒跚地走向京城……


    
     2、叛逆

     形容秦仲海最恰当的词,不是豪迈,不是勇武,而是叛逆。
     这条汉子从骨子里就流淌着造反的血液,他恨憎这世上的一切不公,厌恶那牺牲少数人来保障多数人的“破规矩”。他要砸碎一切,打破一切;他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为天下所有遭到不公待遇的人报仇;他要怒吼狂啸,尽情地宣泄自己胸中,那正熊熊燃烧着的愤懑。

作者: 慧华    时间: 2019-5-3 16:02
     秦仲海并不愚蠢,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无谓的瞎折腾,只能成为朝廷的一个心腹大患,一年年无休无止地折腾下去,却永远不可能推翻朝廷,取而代之。他更清楚,叛军只会攻城抢掠,却不懂得如何治国;自己只会破坏,却不知该如何建设,就算最终坐上了龙廷,也无法比杨素观做得更好,更不能给天下万民带来安乐,最多只能拉着整个天下和自己一起毁灭。
     然而秦仲海却始终矢志不移,他义无反顾地与朝廷拼死争杀了十几年,不过只是想在鲜血和战火中,向全天下嘶喊出自己胸中的不服与不甘。战乱不绝又怎样?民不聊生又如何?我偏不为“多数人”牺牲自己,我偏不顾大局如何,我就是要搅得这个世界,地覆天翻。
     当“多数人”强迫“少数人”牺牲自己、成全大局时,“少数人”中的一部分终于愤怒了,我们也是人,我们也想活,凭什么让我们去牺牲?我们不愿高风亮节,我们不愿舍小全大,我们为何就不能自私一点,保护自己卑微的生命和卑小的幸福?
     这些问题“多数人”答不出,于是他们选择了派军队来进行“说服”。“少数人”咬紧牙,握紧拳,抓起手边的刀,要捍卫自己的小小利益。秦仲海正是这些被牺牲掉的“少数人”中,最为叛逆偏激的一个,于是他与旧友杨素观势不两立,他们之间的仇恨不是私怨,而是代表了两个阶级的利益冲突,所以他们的矛盾不可调和。
     从手段上看,秦仲海比杨素观更为卑鄙无耻,他利用饥民当马前卒,让他们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怒苍叛军趟开一条血路。从目的上看,杨素观的阴暗是为了实现“大我”的安乐,尚有可谅之处。可秦仲海是为了什么呢?不过是要宣泄心中的愤忿和不甘,要伸张“少数人”那不愿为别人牺牲的意志罢了。从本质上看,秦仲海是自私的人,所以他不是大侠。
     然而我们却无法心安理得地指责秦仲海,毕竟“少数人”也有活下去的权利,京城百姓的命是命,西北饥民的命也是命,那该舍弃谁呢?少数人的正义不是真正的正义,多数人的正义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正义。但秦仲海的做法又是荒唐的,没有朝廷、一盘散沙的无政丆府状态只会造成战乱不绝,让百姓更加痛苦。皇帝也是杀不完的,总有新的统治者会君临天下。推翻当前的统治层,再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可谁又能确保新政权一定能比之前的王朝更美好呢?更令人困惑的是,如果推翻的是一个本就昏暗的朝廷也就罢了,可如果让“少数人”去死的是一个比较好的政权,那这些可怜的“少数人”又该如何呢?像秦仲海般没头苍蝇地反了再说,混一天算一天么?成全“大我”而含笑赴死么?造反,战死,然后祸及亲族么?
     似乎,都不是什么好主意。当叛逆和造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那些被“多数人”牺牲掉的“少数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作者: 蒙若华    时间: 2019-5-3 16:03

     3、妥协

     四个人中,肯放弃自己最初理念的,只有伍定远。
     他曾和卢云一样单纯固执,为了心中的小小正义,这个人微言轻的捕快奋不顾身,挑战强权,他要正直执法,他要问心无愧,他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中绝对地伸张正义。然而现实是那样残酷,终于将他的执念击得粉碎,他的处处正直,只是换来前半生的一事无成。
     伍定远终于发现,这个世界很复杂,色彩并不总是非黑即白;这个世界也很无奈,在小节上坚持原则,往往会让整体都彻底崩溃。在残酷的现实中,伍定远终于悟了,他发现,只有有限地向黑暗妥协,才能留下有用之身,才能做更多的实事,给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他也终于明白,完美的规矩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能要求太苛,哪种规矩的坏处最少,给百姓带来的好处最大,哪种规矩就该是自己的信仰。
     最终伍定远认同了杨素观“以规矩治世”的国策,也认同了杨“舍小全大”的理念,于是他成了伍都督,总辖天下兵马,为正统王朝东挡西杀。他的性情与杨素观格格不入,却成了杨最强大的臂助,因为他们有“造福百姓”这样的共同目标。他虽然看不惯镇国铁卫的做派,却仍然默许了他们的存在。他的内心无私而正直,却对身边发生的冤屈和不公很少过问。
     此时的伍定远,境界早已升华,他追求的已经不再是空泛的公道和正义,更不是少数几人的遭遇。他的眼光渐渐高远,开始用宏观的视角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谋划,为了“多数人”的安乐,他可以舍弃一切,包括道义,包括坚持,包括人格,也包括良知。
     谁说向黑暗妥协的人就不是大侠,伍定远一心守护天下百姓,为“多数人”的幸福在沙场浴血半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大侠。但这种纵容卑鄙,屈膝黑暗的侠义还是真正的侠义么?我不知道,伍定远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并不快乐。



     4、正道
    
     卢云是个高度理想化的虚拟形象,现实中决见不到这样单纯而坚持的人。卢云又是一个载满悲情的人,他的境遇最为凄惨,痛苦最为深重,他辛苦追求了一生,却一事无成。因为他追求的东西太过高远也太过艰难,所以他得到的最少,失去的却最多。
     卢云身上承载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浓郁气息,也兼具了大侠为天下苍生造福的公义之心,他既有文人孤直清正、百折不回的风骨,也有大侠济世报国、造福万民的胸怀。当他初入官场时,曾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做些大事,上报天子,下抚黎民。然而像他这种一味正直、不知变通的死板君子,在现实中是根本玩不转地,他必然如当年同样清正单纯的伍定远一样,遭遇到连串的失败和打击。伍定远最终向现实妥协了,于是他脱出了困境;卢云继续坚持了,于是他的不幸就越来越多,混得也越来越差。卢云终于意冷心灰了,他想要到怒苍山避世保身,然而挚友秦仲海那当头一刀,彻底劈碎了他胸中,对这冰冷世间的最后一丝幻想。  
     卢云清正了半生,孤独了半生,也努力了半生,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前半生从未获得成功,他不仅救不了人,帮不了百姓,连自己都活不下去,连亲人和朋友都要连累,连所爱的人都无法保全,他谁都想关爱,却又谁都帮不到。卢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今后该如何去做,他只有痛苦地挣扎,艰难地呼吸,迫得自己喘不上气来。于是他将双手向天空胡乱划动,似是要挣扎着攫取最后一丝氧气,也似是在愤怒地质问苍天的心意。然而苍天从不回应它卑微的子民,于是卢云最终失望了,他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坚硬而冰冷的山洞中,独自思索并坚持自己心中的正道。
    

作者: 嗑机    时间: 2019-5-3 16:03
     其实无论是法家的律法,还是儒家的道德,在治国时都有着偏颇和不足的一面,即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仍然会有不少漏洞。于是人们开始呼唤大侠,那是高于律法和道德的存在,侠兼有了儒家和法家的优点,却又不会呆滞地遵循仁义道德、忠君报国,更不会教条地执行法律,让恶人从律法的漏洞中逃脱惩罚。但卢云和一般的大侠却又有不同,他追求的东西更加深刻高远,也更加飘渺难寻。

     “我读圣贤书,并非为皇上办事,也不是为百姓办事,什么民为本、君为本,我全都不要。”
     “我追求一个高乎这世间的东西,我称他为正道。”
   
     然而可悲的是,卢云虽然竖立了“正道”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希望,可却说不清什么才是正道,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伸张正道。世事纷繁复杂,人性纠结多变,事物又都有两面性,在善恶与对错之间,谁又敢说自己能看得明澈?
     卢云当然也看不明白,所以他始终浑噩不清,不能做出明智而有实效的事。他是文弱书生时一事无成,可当他武功奇高,天下几无抗手时,却依然如此。
     十年后卢云武功大成,重新入世,此时他的官职丢了,朋友断了,亲人没了,爱人嫁了……就像当年上京赶考前一样,他再一次一无所有。他曾经非常在意百姓安乐,但他离开了十年,百姓还是照样过日子,根本没人意识到他的离去。十年之中,朝代易了,皇帝换了,百姓的生活却依然如故,不太好,却也死不光。其实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开万世太平”,这是何等漂亮而空泛的人生理念!然而许多事不是光靠喊口号就可以生效地。怎样做才能为天地立心,如何干就可以开万世太平?我们不知道,卢云也不知道,所以我们茫然无措,所以卢云一事无成。
      一事无成的人当然不是大侠,卢云只是英雄,一事无成的英雄。他这个英雄的存在,从来就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更没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可这冷酷世间若是没了卢云这样的英雄,岂不是会更加压抑且灰暗了么?



     5、东风吹醒英雄梦

     读罢《英雄志》,最大的感觉不是感慨,不是悲伤,不是愤怒,更不是惋惜,从心底最深处萌发出的,只有两个字----无奈。伍定远的梦醒了,他开始为了大局而有限度地向黑暗妥协;秦仲海的梦醒了,但他却死不悔改;杨素观的梦没醒,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梦过,他永远在冰冷的现实中清清醒醒;卢云有一个很大很美的梦,连东风都吹不醒他的梦,所以他还会继续追寻、继续受挫、继续痛苦、继续无奈。他或许永远都追寻不到,但他毕竟曾经努力过;他又似乎已找到了什么,可当他摊开双掌仔细去看,那里面却依然空空如也。
     英雄的梦被东风吹醒了,“治世”这个复杂的命题却依然无解。杨素观的律法不能完全摒弃不公,卢云的正道不能妥善治世,伍都督的浴血征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秦仲海的瞎折腾更是只会祸国殃民。然而这四个失败者的可敬之处,就在于他们能直面困境而绝不躲藏,他们耗尽自己的一生去勇敢地求索,也许他们交不出满分的答卷,但他们坦然面对失败而没有怨言。到了最后,这四个曾经的朋友都已经武功盖世,大多也做了官,掌了权,但这几人却都不开心,因为他们追寻的从未实现,国家仍然战乱不绝,百姓仍然水深火热。
     卓凌昭活得很自我,他只关心自己的武道;方子敬活得很潇洒,但他只是这个命题前无胆的逃避者;宁不凡是天下第一剑客,却为了华山满门而向朝廷低头。他们都缺乏直面这个命题的勇气,所以他们不如四位主角多矣。天绝和尚倒是有过勇气,但他想要建立的“大佛国”,却是以愚民为根基的落后的宗教统治,显然是一种倒行逆施,于是连他唯一的徒儿都不能忍。也幸好杨素观将其斩杀了,否则华夏文明恐怕要大幅倒退。

     治世是个极难的命题,或许它永远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解答。人的本质终究还是动物,活下去,活得舒服一些,本就是动物的天性。虽然这些自利的本性有时会被道德和理智所遮蔽,但当面临生死关头,当律法失去威慑的时候,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常常会占据上风,大多数人都将变成利己的人。在衣食无忧时,我们可以大度地扶助他人,细细品味行善的快乐;可当资源不足,竞争激烈,连自己活下去都很困难的时候,又还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乐善好施,舍己为人?或许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才是这世界的真正规条,或许物竟天选、丛林法则才是统治这世界的无上铁律,从前如此,现在如此,今后也会如此。
     所以真正的大侠才如此可贵,他们为别人的幸福而先舍弃了自己的幸福。我们之所以那样热切地呼唤侠义精神,其实不正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才更希望别人去做到么?如果这世上大多数人都能舍己为人,那剩余的自私自利者,岂不是会活得分外愉悦?
     这场东风不仅吹醒了英雄的梦,也吹淡了侠义精神;不仅吹得英雄们满怀忧郁,也吹得大侠们无所适从。好在大侠们还可以逃避这个痛苦的命题,他们可以选择简单地除暴安良,在弱者需要时挥出自己手中的剑,让那飘渺难寻,又时常晦暗不明的“正道”,偶尔闪烁一下正义的光辉。
     好一场醒人的东风!



作者: 仲孙梨芙    时间: 2019-5-3 16:04

八、尾声

     1、风萧萧兮易水寒

     做大侠并不容易,大侠从来就不是为自己而活着地,萧峰不是,郭靖不是,卢云也不是。
     明哲保身者不是侠,他们只是一群聪明人;追求武道进步者不是侠,他们只称得上是强者;注重内心修为者也不是侠,他们只能称为“道”;只有为别人谋得好处的人才是侠,无论是豪侠、游侠,还是义侠,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曾为别人付出过很多,也牺牲过很多。
    “侠”的左面是“仁”,右面是“夹”,正因心怀仁义,寄心万民,所以才活得异常夹仄,不得畅快。他们空有绝世武功,却不能天风海雨,潇洒人间,而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彷徨和迷惘中探寻自己的“正道”。只因众生俱苦,他们只有解贫济世;只因处处不公,他们只好以武犯禁。
     记忆中的第一位大侠是荆轲。在寒风萧萧的易水河畔,一身白衣,一具行囊,一张地图,一把短匕,他便踏上注定无回的路。
     虽然以跨越历史的眼光来看,荆轲的行为是阻挠一统,延长乱离。但在那个时代中,他却只是一个为了本国百姓免遭兵火,而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人。他或许是短视地,但他终究令人敬重。



     2、齐天大圣

     在之后的历史和小说中看不到什么出彩的侠义精神,因为统治者从来就不喜欢侠,越是在统治稳固的朝代,侠义文学就越隐晦,侠义精神就越惨淡。在统治者的扼杀下,侠义文化没有了生存空间,只能无奈地没落凋敝。
     唐朝是个统治比较松散,社会比较混乱的时代,政变不绝和胡人统治让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于是有了藩镇割据,有了父妻子继,有了女子在公众面前的袒胸露腿,也有了唐传奇。传奇中有空空儿、虬髯客的洒脱豪迈,也有霍小玉、聂隐娘的刚强磊落,更有那“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潇洒飘逸。
     之后时间的车轮碾到明朝,出了一位脍炙人口的“大侠”----齐天大圣。当美猴王大闹天宫,向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玉帝挥起金箍棒,打得秩序井然的天庭鸡飞狗跳时,不知有多少读者胸臆大畅,连呼“痛快”。
     然而吴承恩终究不敢当真与统治者做对,于是西游记的风格很快就发生剧变。在五百年寂寞孤独的镇丆压之后,对强大统治者的畏惧终于战胜了石猴血液中与生俱来的侠义和叛逆,一代大侠终于开始妥协蜕变。当他在五行山下答应菩萨的要求,开始企盼自己的新主子早日到来时,他身上的侠义精神就彻底地死去了。
     此后孙悟空开始正式成为唐僧取经路上的奴才,他的地位其实还远不如杨戬,杨戬可以“听调不听宣”,有着相当强的地位、尊严和自主性,而我们曾经的“齐天大圣”,此时已经沦为被人呼来喝去的小厮,在昏聩无能的唐僧鞍前马后悉心侍奉。美猴王忌惮的当然不是这个无能的朝廷新贵,真正将他镇得服服帖帖的,还是唐僧背后严密的体丆制和强大的统治层。
     孙悟空的堕落日甚一日,经过金箍的几番调丆教后,刚踏上取经之路时那个野性难驯的猴子,终于渐渐变成了俯首帖耳的奴才。到了取经之路的最后,孙悟空的奴性已然十分深重,完全地融入了奴才的角色。他此时对唐僧的孝顺,早已不再是金箍逼迫下的虚与委蛇,而是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徒对师、子对父般的依恋。那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师父”,直叫得我全身不适。   
     孙悟空最终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这个封号将他笼络到了体丆制之中,他终于从一个制度外的叛逆者,变成了制度的维护者。这个曾经潇洒不羁、不畏强权的美猴王,如今终于成了如来莲台前的得力打手。

作者: 冉举    时间: 2019-5-3 16:05
     于是传统的侠义精神开始与他们格格不入,为国为民也已无法真正感染他们。即使是在读小说时,他们也更喜欢轻松的情节,更喜欢在书中追逐自己潇洒写意的梦想。侠义与牺牲此刻已经成为年青人眼中太过严肃沉重的话题,他们对此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于是传统武侠日渐没落,年青人纷纷将娱乐重心投向更为轻松的奇幻、漫画、网游……马路转角处的租书店里,梁羽生的作品已经下架了多少年,我早已记不清了。
     所以有人说:武侠将殁!

     除了时代对读者思想的影响外,更让侠义精神雪上加霜的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热兵器非常发达,个人勇武微不足道的时代,大侠个体的实力已经不能继续承载百姓的梦想,人们在心底也已不再认同大侠的济世救民。当侠客已经远不是国家机器的对手,已经无法再“以武犯禁”时,他们便会失去民众发自心底的尊敬和期待了;而他们身上那令人敬重的侠义情怀,也变成了不切实际的镜花水月。这实在是大侠的悲哀,更是侠义精神的悲哀!
     更令人绝望的是,人们对传统侠义精神的需要也已越来越淡了。在当今这个以“科技”和“经济”为主调的和平年代,我们不再颠沛流离,我们不再国破家亡,对我们来说,“为国为民”、“抗击异族”这些曾经让人听了血为之沸的口号,早已成了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退一步说,即便真有外敌入侵,民众也只会将希望寄托在军队身上,比起大侠手中的剑,显然核潜艇和洲际导弹更能让我们信赖。时至今日,大侠已经无法再为国家和百姓做出大的贡献,我们的苦痛不再寄望大侠解决,我们的不平不再需要大侠伸张,既然如此,在这个时代里,大侠还有出现的必要么?
     如今,侠客和侠义精神已经处于一个异常尴尬的局面。在这大侠的童话就要幻灭之际,为了延续侠义精神,我们对“侠”的定义,或许也不得不有所更易了。别再要求什么舍生取义,也别再提什么为国为民,更别再喊什么牺牲“小我”,把这些道德的标杆再降一降,只要能自身做到正直清高,为其他人做出表率,并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那不是也就尽到了一份感召社会的责任么?或许,也唯有如此放宽要求,才能让这将死的侠义精神,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吧。

     呜呼!

     长空瑞雪纷纷落,落满江湖作悲歌。
     古之侠义今安在?英豪壮志俱消磨。

     悲哉!大侠。
     惜哉!大侠。


作者: 睬濑    时间: 2019-5-3 16:06
好长啊
找个机会再仔细看看
作者: 幡窑陡    时间: 2019-5-3 16:07
楼主之文前半部分品侠论道,指点江山,倒是颇有些气势。但后半部分话锋一转,又谈起了英雄志。感情前面对金古黄梁温的一番批驳,皆是为了称颂英雄志才是真侠而已。
洋洋数万字,也仅仅是重弹了英迷所谓“超越”的陈词老调。
与其如此拐弯抹角,倒不如直接喊出“天下唯有英雄志”更加直抒胸臆。

作者: 邹彦杉    时间: 2019-5-3 16:07
赞好开头。试看结尾:
“在当今这个以“科技”和“经济”为主调的和平年代,我们不再颠沛流离,我们不再国破家亡,对我们来说,“为国为民”、“抗击异族”这些曾经让人听了血为之沸的口号,早已成了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退一步说,即便真有外敌入侵,民众也只会将希望寄托在军队身上,比起大侠手中的剑,显然核潜艇和洲际导弹更能让我们信赖。时至今日,大侠已经无法再为国家和百姓做出大的贡献,我们的苦痛不再寄望大侠解决,我们的不平不再需要大侠伸张。”
赞你连武侠小说弘扬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底下的话不说了,楼主,送你个大饼...

作者: 倪熙柔    时间: 2019-5-3 16:08
            作装比状:本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30年来社会经济科学教育乃至思想领欲的崭新成果。开民智这项伟大的工作在一部分人一个群体中孕育出新的果实,他们有了更多的诉求,除了衣食住行,对言论对参与政治活动有迫切的渴望,具体表现在对政策的疑问导向的质疑等等多方面。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牺牲小我为大公?侠的精神需要延续,金庸给了侠成人童话的美名,古龙带来更多人性的思考,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侠如果还只是停留于此那么难免落伍,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寻觅,宽容地对待每一种可能对延续侠义有利的体裁形式载体哪怕它是所谓的意淫是快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武侠是每个国人心中的梦,存于你我他每个人心中但同时又不只是属于你我他个人的,侠的精神需要我们共同去赋予去追寻。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望侠之魂伴随民族崛起浴火重生!
作者: 招驽拎    时间: 2019-5-3 16:09
"楼主之文前半部分品侠论道,指点江山,倒是颇有些气势。但后半部分话锋一转,又谈起了英雄志。感情前面对金古黄梁温的一番批驳,皆是为了称颂英雄志才是真侠而已。
洋洋数万字,也仅仅是重弹了英迷所谓“超越”的陈词老调。
与其如此拐弯抹角,倒不如直接喊出“天下唯有英雄志”更加直抒胸臆"

----阁下误会了。把英雄志放在最后,以较多的篇幅写,是因为我觉得英雄志承载的思想,比其他武侠更深更高。英雄志也不是真侠,是英雄志中的人才是真侠,其中我只认为杨和伍是。

还有,我不是英迷,也几乎不去英吧。
作者: 暑妩    时间: 2019-5-3 16:10
“本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30年来社会经济科学教育乃至思想领欲的崭新成果。开民智这项伟大的工作在一部分人一个群体中孕育出新的果实,他们有了更多的诉求,除了衣食住行,对言论对参与政治活动有迫切的渴望,具体表现在对政策的疑问导向的质疑等等多方面。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牺牲小我为大公?侠的精神需要延续,金庸给了侠成人童话的美名,古龙带来更多人性的思考,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侠如果还只是停留于此那么难免落伍,我们需要不断地摸索寻觅,宽容地对待每一种可能对延续侠义有利的体裁形式载体哪怕它是所谓的意淫是快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武侠是每个国人心中的梦,存于你我他每个人心中但同时又不只是属于你我他个人的,侠的精神需要我们共同去赋予去追寻。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望侠之魂伴随民族崛起浴火重生!”


----虽然是“装比状”发出的回复,却是不错的回复。显然也看懂了我这篇文要表达什么。时代和思潮决定了武侠中的表达,梁羽生如生于此时,也不会写出一将功成万骨枯,利用欺骗的狭义民族主义思想。



作者: 谭佩玉    时间: 2019-5-3 16:10
    四大名捕对作奸犯科视而不见?您怎么看的?这四位就像现在的刑警,没证据没法抓人。只要有证据拼了死也要抓人。逆水寒一战怎么没见身处险境的铁手对那几个当权者的代表妥协?还有前面说的嫣夜来,你难道看不出当时用的是调侃微讽的语气么?杨素观维护的是规矩,四大名捕维护的就不是规矩了?行,我同情你写了这么多勉强同意你四大名捕妥协了,他们和伍定远哪个妥协的厉害?哪个更反面?双重标准也太明显了。
    另外温瑞安的小说里侠也不少,如游侠纳兰等你只提过便罢,抓着几个有毛病的数落。符合的你倒不说了,怕说了减弱你突出英雄志“与众不同”的程度?
作者: 幡窑陡    时间: 2019-5-3 16:11
"逆水寒一战怎么没见身处险境的铁手对那几个当权者的代表妥协?"
----他们也就敢钻个空子,整整小官,对蔡京、昏君的恶行,敢说什么么?这显然是双重标准。


“还有前面说的嫣夜来,你难道看不出当时用的是调侃微讽的语气么?”---看不出来。

“杨素观维护的是规矩,四大名捕维护的就不是规矩了?”
----虽然也是规矩,但有不同。杨素观的规矩是自己定的,最高的治国方案,四大名捕维护的是一个极小范围内的规矩,这个规矩未必能给百姓带来幸福。比如纣王的侍卫,防止别人刺杀纣王,就不是好东西;而一个架空纣王,执行新政者,就是好规矩了。


“他们和伍定远哪个妥协的厉害?”

----都厉害,区别是伍定远向正确的国策妥协,而四大名捕向昏君和奸臣妥协,所以不是双重标准。


对纳兰、李布衣等人不详写的原因不是为了吹捧英雄志,是因为这些人缺乏独特性和代表性,写了也是老生常谈。
作者: 罗雨竹    时间: 2019-5-3 16:12
            拍案称绝
作者: 贷卑秀    时间: 2019-5-3 16:13
            此楼主一贯的伎俩,把同一个帖子发在众多的贴吧里,做指点江山状挑起论战,你以为你是谁啊,到处鼓动是非。外族入侵奋起抵抗竟然是错的,这是狗屁汉奸理论。就你写的破玩意,前后矛盾还想告诉别人什么是侠,呸!真不要脸!
作者: 谭佩玉    时间: 2019-5-3 16:13
            不过一豆腐渣工程耳赞




欢迎光临 武侠网 (http://wuxia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